军事——鲜卑铁骑的实力(1 / 1)

永兴元年(公元34年,成都王司马颖击杀长沙王司马乂后成功夺权。同时司马颖任命和演为幽州刺史接替王浚,并密令和演刺杀王浚。和演本打算与乌桓单于一起趁机刺杀王浚,无奈当天下雨,兵器全部沾湿,计划失败。事后乌桓单于认为有上天帮助王浚,于是决定改站在王浚一边,并把和演的意图告诉王浚。王浚于是与东嬴公司马腾秘密起兵与乌桓单于击杀和演。随后司马颖以朝廷的名义征召王浚,王浚趁机与司马腾、乌桓以及段部鲜卑联合攻陷邺城。乌桓、鲜卑士兵在邺城内烧杀劫掠,为后世诟病。

引外兵入华成为王浚一生污点,但仔细想想王浚在当时真的有调度外兵的权限么?乌桓、鲜卑兵算不算“外兵”?是不是第一次入华?城池被攻陷后士兵的行径就一定是不符合道义的么?鲜卑兵的真正实力又是如何?

司马颖掌权时,虽然司马诸王互相之间攻伐不断,但基本官制体系依旧平稳运行,朝廷的任命是有分量的。和演到任前,王浚的职务是宁朔将军、青幽二州刺史、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宁朔将军是四品官职,为幽州地区军政长官,兼管乌桓事务。持节,王浚可以拿着代表皇帝的符节,平时可杀无官位之人,战时可斩杀两千石以下官员。和演是朝廷派来的幽州刺史,两千石的官员,他并没有调度乌桓部众的权利。王浚接机斩杀和演,似乎是合法合理。王浚此时仅仅是监管乌桓事务,并不能调度乌桓军队,但掌控朝廷的司马颖可以。王浚、司马腾正是利用司马颖调度乌桓、鲜卑军队的机会,加上多年的友情,唆使乌桓、鲜卑军队反水。为什么会反水,必然是途中王浚许诺,攻陷邺城之后可以放开劫掠。乌桓、鲜卑虽然已经转化成农耕部落,毕竟提着脑袋从幽州跑那么远的路,没人报销行军路上的开销,进城总得有所收获,放在那个年代,即使是朝廷的官军也会忍不住放开劫掠的,这在西晋之后的战事中经常发生。

永兴二年(公元35年,王浚差遣乌丸、鲜卑突骑作为司马越的先驱,助司马越攻陷长安。王浚升任骠骑大将军、都督东夷、河北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基本是武官中的最高职务,怎么也是二品往上。都督东夷、河北诸军事则名正言顺的号令乌桓、鲜卑军队。永嘉元年(37年,晋怀帝继位,王浚升任司空,加领乌桓校尉。王浚官职上位列三公,而这个乌桓校尉则是统领幽州一带外族部队长官,甚至比都督诸军事的名号更为实在。内蒙古博物院馆藏汉代林格尔汉墓壁画中,描述了东汉时期乌桓校尉工作、生活的各种场景,其中该校尉接受乌桓、鲜卑等部落众人朝拜的场景很是震撼,这或许是为什么王浚直到永嘉年间才获得这个最为重要的职务的原因。可以说,在西晋末年,乌桓校尉基本等同于众多十六国中的“大单于”,东晋时期的南蛮校尉也有类似的作用。

至于王浚引胡骑加入战斗是否首创,当然不是,早些年间夷陵之战,刘备便带领五溪蛮加入战斗,再细究一些,刘备更早些时候南下救援徐州陶谦,部队中就有“幽州乌桓杂胡骑千余人”,刘备本身就是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曹操阵中的乌桓骑兵更是被誉为“天下名骑”。根据西晋的国策,州郡之中几乎没有部队,司马颖的禁军差不多也打光了,王浚的操作也是旧有惯例,似乎是没有错的。

段部鲜卑算不算外军,当然不算!曹魏时起,段部鲜卑连同乌桓便是东北边境的一只重要军事力量。晋代魏后继续沿用这种体制,前有卫瓘、张华,后有王浚,都能以朝廷的名义,将乌桓、鲜卑部众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在王浚的运作之下,段部鲜卑被朝廷授予辽西公,有了一个郡的食邑,逐渐替代乌桓成为幽州地区的部落首领。段部鲜卑的首领后来被授予幽州刺史,有了朝廷认可的行政权。司马睿收到18人的劝进书中,有数位出自段部鲜卑。段部鲜卑甚至派出一支部队支持东晋的建立,这只部队在平定苏峻之乱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其渡水后仍能保持阵型立即投入战斗的做法,几乎就是淝水之战能够取胜的参考模版。

至于鲜卑铁骑的战力,在当时是极强的。史书记载,段部鲜卑所统三万余户,控弦上马四五万骑。按照晋朝的制度,段部鲜卑所统辖的这些人基本可以看做是军户,世兵制,闲时耕作,战时为晋朝拱卫边疆。要养活数量庞大的战马,不仅仅需要有人耕作提供粮草,更重要的需要良马和冶铁技术。西晋末年,骑兵战术主要是踩着双马镫提槊冲锋,一方面马的耐力要好,另一方面骑兵战马都要披甲,冶铁技术必须精良。深处东北似乎与外界没什么联系的辽西地区是如何产出精良骑兵的,近年来,俄罗斯图瓦(唐努乌梁海)发现鲜卑时期冶铁遗址或许能够推测些原因。幽州地区或许穿过蒙古国草原一直向西,可以与较为先进波斯第二帝国去得联系,此时的波斯帝国重装骑兵是其最为重要的作战力量,或许鲜卑人正是从这里获取先进的冶炼技术、骑兵甚至各个兵种的战术等等。幽州本身出产良马,有丰富的铁矿资源,众多因素叠加,段部鲜卑的铁骑成为横扫中原,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作战主力。

两军相遇,以阵型不乱为首要任务。北方平原地带,骑兵似乎所向无敌,但南方王朝也有应对的办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制作战车抵挡骑兵的冲击。当然如果骑兵跨过淮河,面对南方密布的河流,自然失去其优势。南方则在战舰与守城上下足功夫。东晋至刘宋年间,多次利用海路联系东北地区的慕容政权,去平灭卢循的叛乱。南方在制造战船、战车方面应该是领先的。刘裕灭掉姚兴的后秦,缴获数台指南车,但发现这些指南车竟然是人力指南,后来祖冲之钻研古法,终于研制出能始终指南并且转动自如的指南车。所以,骑兵、步兵、战车、战船、攻城、指挥等与军事相关的项目都是与科技紧密相连的,这也是科学技术在那个年代最佳应用场所。

科技再发达也得有运用他的人,战场上自然是士兵,两晋十六国时期兵源采用“世兵制”,兵户世代传承,不属郡县,而属军府或营署统辖。段部鲜卑、乌桓部落便是西晋边疆地区的“兵户”,王浚刺史的官职可以管辖郡县编户,乌桓校尉的官职则拥有管理兵户的权限。此外对于兵户的管理又效法豪强对部曲的管理,将将领与士兵的家属置于可控的郡县范围内,直接控制其家属。为什么战败的将领和士兵很少投降,因为他们的家属都在长官手里,投降会让家属失去姓名。为什么胜利方很少接纳降兵,还是因为家属在敌方手里,让降兵去进攻老东家,半路上便解散回家了。所以那个年代的战争很血腥,杀降成为惯例。为了让战士们更有“士气”,那个年代普遍采取“错役制”,士兵戍守、作战的地区,与家属居留地交错分开以便控制。

除此之外,“兵户”身份卑贱,近似奴僮。法令规定他们不准读书,不准做官,不准转业,“兵户”的子女不准与非“兵户”通婚;“兵户”去世,妻子由官府配婚回。“兵户”唯一的出路是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获取战功,累积到一定程度才有封侯的可能。

“八王之乱”之后,“世兵制”基本走向崩溃,后面的政权都在尝试一些改变。“募兵制”又被搬了出来。相较于“世兵制”,“募兵制”并不把当兵绑定在一个家族名下,朝廷没了兵便向编户甚至流民募兵,承诺好当兵的年限以及作战期间如果获胜的战利品分配原则,这样士兵更有动力。但这样使得获胜一方入城后的烧杀劫掠成为常态,这也是冷兵器时代不可避免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