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看笑话的成了笑话(2 / 2)

静了好久,才有人发言:“弱弱的问一句,什么是雕母?”

艺品轩:“就是铜币发行之前的样版币,是手工刻出来的,所以叫雕母,又称祖钱,俗称钱祖宗……”

“日……”

一个“日”之后,直播间又陷入了沉寂。

“铅制的钱不少,各朝代几乎都有,但铅制的雕母……恕我孤陋寡闻!”

姜老板坚决的摇着头,“但凡玩钱的都知道,钱法堂(属户部刻好雕母之后,要先呈给皇帝御览,朱笔批过之后,户部才会以雕母为版铸母钱,再派发各省宝钱局铸制。所以,这是呈给皇帝的东西,再穷酸也不至于用铅。”

“母钱倒是有铜制,铁制,甚至是铅制,但雕母只会用黄金、玉石、象牙、红木,什么贵用什么,品相差了都不行,用银的都少见,怎么可能是铅?”

之前耍贫嘴的那位伸着脖子,“何况您手中这枚制式也不对,谁不知道雕母比母钱大,母钱又比流通钱大,但你这枚却和普通钱币差不多大小,这说不过去啊?”

临了,他又贱兮兮的看了看方文章,“方老板,您怕是也看走了眼呐?”

这是上赶着凑上来让人打脸?

方文章瞪了他一眼,又看着李定安,意思是让他解释。

“二位没有说错,毕竟是呈交皇帝御批,当然有多好就要做多好,但也并非绝对。因为有时候皇帝用的东西,象征意义到远远大过实际意义,不管它好不好,你得先揣磨背后所代表的含义。”

他指了指铜钱上“雍正”两个字,“这位如何节俭,圣旨中有,史书中也有,各位有兴趣可以自己查。我只说两则:四年十月,雍正诏延臣:皇考临(康熙躬节行俭六十余年,一惟质朴,绝少奇珍……思慕盛德,实无终已。用特书此,以诏我子孙。

同年十二月,户部侍郎蒋延锡请奏币改,献铜、铁雕母,雍正准奏,次年,户部施行币制改革,由铜六铅四改为铜五铅五……”

说句实话,虽然是玩古钱的,真没了解过这么详细,但听李定安头头是道,姜老板暗觉不详,声音高了好几个分贝:“你都说了,那蒋什么西献的只是铜、铁雕母,和这枚钱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因为朝廷缺钱了,雍正不但猛吹康熙如何节俭,更以身做则,更严令宗室不得铺张浪费。但还不够,他不得不打起了降低钱币质量的主意……所以蒋延锡上奏改币,献铜、铁雕母是雍正暗中授意的,这是大前提,也是苗头……

三年后,也就是雍正七年,直隶、江西、江苏、ah、山东、甘肃等省三十八州县大灾,雍正免各省有差,诏拨通仓米六十万石,扬州盐义仓四十万石,奉天米三十万石,采买米四百五十万石,派钦差往各处救灾。

当时户部尚书,文化殿大学士蒋延锡再次奏请币改,朝臣集体反对,所以雍正未准。但赐蒋延锡宅第一所,加太子太保,并御书‘钧衡硕辅’之匾……

再两年后,清军败于葛尔丹于博克托岭,数万八旗精锐尽数覆没,同年,直隶、江南、福建、陕西、湖南、广西、陕西、甘肃等九十三州县大灾……蒋延锡再次请奏币改,雍正准奏,改铜五铅五为铜四铅六,一钱四分为一钱……户部以铅制雕母为版,制母钱派发各省……”

“你胡说!”有人大喊,“史书里真要记这么清楚,怎么会没人知道铅制雕母?”

“别急,等我说完!”

李定安摆了摆手,“因为一次性降的太低,民间恶评如潮,称之为折半钱,百姓宁愿以物换物也不愿意用,所以不到半年就废除了。铸制的钱币也尽数回收,回炉重铸。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圣眷正隆的蒋延锡突然称病致仕……

这就是雍正折半钱的前后始末,正因为小,所以这一枚雕母和一钱四分钱看着一般大……除此外,可能是顾及皇帝颜面,后面,也就是用铅制雕母,改钱一钱四分为一钱那一段没记在正史里,而是在《建绥宫延录》当中……你们要不信我的话,可以想办法查,也可以问方老板……”

门外围观的人鸦雀无声,众人面面相觑,震惊中夹杂着怀疑,怀疑中又夹杂着佩服。

“能把来历说的这么清楚,十有八九不是瞎编。”

有人低声叹气:“早说折半钱哪有这事?”

“你知道?”

“知道,老姜也知道,不过我俩都没见过,更不知道折半钱的雕母是铅铸的!”

“他要早说了,还怎么捡漏?”

听到这句话,之前起哄,酸李定安捡了国宝交给国家的几位摊主全低着头。特别是好贫嘴那位,一直撅着屁股往后缩。

他不止是怕丢人,还怕挨揍,挨姜老板的揍:就因为他嘴欠,才招的李定安,老姜才走的宝……

“不可能,这绝不可能……”

被称为潘家园古币权威的方文章都默不做声,其实姜老板已信了大半。但他委实是不甘心:本来是看别人笑话,到头来自己却成了笑话?

方文章站了起来:“哪位搭个手,扶回去让休息休息!”

“不用!”

姜老板使劲摇着头,“方老板,我就问一句,值多少钱?”

方文章想了想:“至少是你摊上那一枚的两倍!”

摊上那一枚,指的只能是祺祥通宝,值两倍,也就是五十万……

岂不是说,老姜走了两个镇摊之宝?

“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