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三章:两岛见闻(上)(1 / 2)

由于“天正大地震”的影响,油气考察队一行人于半个月后才动身出发。

他们先是坐船从喜阳堡(后世函馆启程,抵达了宋洲在鲸屏岛(虾夷岛设立的一个重要渔港——石炭港(后世钏路。

石炭港因附近阿依努土著说山中蕴藏丰富的煤炭而得名,不过东北总督府对当地的煤炭开发并未多上心。这主要是因为总督府其他各处的煤炭资源就挺丰富,加上还有李朝这个大矿能挖,因此在鲸屏岛人力宝贵的前提下,总督府暂时选择了发展其他优势产业。

而这优势产业,自然是捕鱼业。

石炭港附近海域便是赫赫有名的千岛渔场。发源于吕宋岛海域,受信风和地球偏转力影响,不断向北,到达千岛群岛的黑潮暖流;与发源于罗德海(后世白令海,沿千岛群岛南下的亲潮寒流,在鲸屏岛海域和黑潮暖流交汇,引起深海的营养物质上浮,营养物质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引了北太平洋地区的鱼类向该海域聚集,形成了千岛渔场。

千岛渔场的鱼类主要有鲑鱼、狭鳕、鲱鱼、秋刀鱼、沙丁鱼。此外,渔场内的螃蟹种类同样繁多,主要有帝王蟹、毛蟹、多罗波蟹等。

随着造船与捕捞技术的提升,宋洲每年在该渔场捕获的海产产量都在激增,其产品主要销往倭国与总督府内部,也有部分销售至李朝、夷州与明朝。

这不,当考察队一行人下船时,便看到了不少倭国商人设立在此处的商业点。

二月的石炭港,气温仍在零下,厚厚的积雪被堆砌在道路旁,行人踩在冰渣上,发出一阵“嘎吱嘎吱”的声响。

富有经验的老船长对刚刚漂浮在船只周围的流冰,心有余悸,他向考察队队长武正业建议,最好再等气温上升一些,出行才更加安全,木质帆船可经不起与浮冰的碰撞。

武正业采纳了老船长的建议,决定一行人走陆路至岛屿最北端,再在那里等待与船只汇合。

双方约定好一个大致的碰面日期,老船长便招呼起自己手下的水手,将船驶入港口内的船厂进行维修保养。

石炭港是座人口刚过万人的港城,城中随处可见阿依努土著的身影,因当地渔业加工兴旺,对劳动力的需求愈发旺盛起来。但由于总督府强制规定了当地李朝与倭国移民的数量,使得商家不得不大量雇佣语言沟通不畅、做事又笨手笨脚的岛上土著。阿依努土著的归化与融入宋洲经济圈,进一步促进了鲸屏岛的稳定与繁荣,近十五年来,已无一起土著部落的叛乱,似乎就是佐证。

一行人在当地接待人员的领路下,来到了招待所。

武正业提出陆上步行至岛屿最北端的协助请求,接待人员表示需要三日安排人手与准备物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