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七章:宫变(上)(1 / 2)

新世界114年,西元1593年,一月下旬。

也就是宋、倭、李朝三方准备在济州互换和约的前几日。

李朝君臣就关于汉城的恢复问题,进行了廷议。

倭军在撤离时,将崇礼门大街以北的阁殿馆舍皆焚荡一空,王族宗庙也被宇喜多秀家放火烧毁。随着王公与两班大臣的陆续返回,现在连住的地方都成了一个问题,想迅速恢复,必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可如今李朝朝堂穷得叮当响,于是有人打起了倭国赔款的主意。

弘文馆兼礼文馆大提学李山海提议移用部分银两,用于王宫修缮。

柳成龙坚决反对:“这笔赔款,王世子与宋洲早已签下条约,用以后续粮食等物质的购买,怎能出尔反尔?”

事情既然已经敲定,李昖强忍着不悦,并无多言。

户曹参议柳永庆趁机又提议增发纸钞,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柳成龙再次出声反对,目前李朝纸钞能获得稳定,那都是尹元衡时期不滥发,能有效兑换的结果。现在若是不管不顾随意增发纸钞,将来必定信誉扫地。

见柳成龙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对,李昖心中恼怒,却还是没有发作。

李山海瞧着李昖阴沉的脸色,知道自己的目的已达成,退朝后,他与柳永庆、郑仁弘两人找上金公谅,密谋起接下来的计划。

李山海是李朝前期死六臣之一——白玉轩李垲的从四代孙、倭军没打来前就担任领议政。原为东人谠首领,158年,东人谠在西人郑澈如何处罚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东人谠由此分裂为南人与北人谠,李山海因此又成为北人谠的首领。壬辰倭乱时,李山海因提议播迁,又揣摩李昖的心意,提出“内附大明”,遭其他官员弹劾,被免职,返回汉城后,才获任弘文馆兼礼文馆大提学。

柳永庆于1572年春塘台试中登第,历任承文院正字、成均馆典籍、司谏院正言、司宪府监察等职。加入东人谠后,柳永庆在西人攻击下被贬为高山察访,后获任咸镜道暗行御史。东人谠后来分裂为对西人态度强硬的北人谠和态度缓和的南人谠。柳永庆因愤于好友李泼在己丑狱事中被西人害死,故加入了北人谠。壬辰倭乱时,他又任招谕御史,赴黄海道募集义兵,歼灭倭军六百余人,因功授户曹参议。

郑仁弘比李山海还要年长。少年时师从著名儒学家曹植(号南冥,与崔永庆、吴健、金宇颙、郭再祐等同为南冥学派的代表人物。考取生员功名后,郑仁弘一直与东人谠亲近,屡次与西人沈义谦、郑澈等人针锋相对。东人谠分裂后,他加入北人谠,与柳成龙的关系水火不容。

这三人之外,北人谠里还有一个李尔瞻(前往济州城互换和约,不在王京,其是燕山君时期引发戊午士祸的勋旧大臣李克墩的五世孙,取得生员和进士的功名后,荫补为光陵参奉,负责看守李朝世祖的陵寝。壬辰倭乱时,李尔瞻在倭军焚毁临时安置世祖御真的奉先寺之前将世祖御真带出,使世祖御真和太祖御真成为乱后仅存的两幅先王御真,因此功,获任成均馆典籍。李尔瞻官虽不大,却是北人谠的干将,弹劾柳成龙在全罗道私自给一些公私奴婢脱离贱籍的事,就是他率先发/难。

以柳成龙为首的王世子一系大臣,要对付的明面上的敌人就是这“四大金刚”,除了这四人,还有一条毒蛇一直不显山不露水,此人便是金公谅。

金公谅是后宫仁嫔金氏的弟弟,信诚君的舅舅,出身两班,其父金汉佑官至司宪府监察。金公谅与李山海过从甚密,斗倒西人谠,就有他的一份功劳(诬告郑澈扰乱后宫。

~~

李山海等三人来到金公谅的住处,支开旁人,随即谈论起和谈结束后的朝堂局势变化。

北人谠虽然在朝堂上舆论占优,但在军中并没有优势。信城君李珝娶了申砬的遗女,以此能获得武将的一些好感,可惜申砬在忠州之战中战败身死,失去了撑得起台面的人物,不像柳成龙那边有权栗、李舜臣等显赫武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