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给小麦估产(1 / 2)

昨天战果辉煌,两口子打算再接再厉,今天继续带着大黄捉蝎子。

吃完饭,王满银正准备出发,却听深沟对面传来王连顺的声音。

“满银,等等我,这是打算去哪里的?”

等对方到近前,他疑惑地问:“扒蝎子,连顺叔,有事儿?”

“别去瞎忙了。上午给你派个工,去食品站买二斤猪肉,”王连顺说着话,从兜里掏出钱和肉票。

自从知道王满银在食品站有关系后,王连顺每次买肉都派他去。

“咋了……队里又准备让社员干甚?马上要麦收了,也不歇两天。”王满银又问了句。

换做往日,他自然愿意去公社跑腿。啥活儿不干,来回一趟半天工分轻松到手。不过自己现在半天能挣一块多,看不上那点工分了。

“给社员吃……你想啥呢,这是给估产人员弄得,等下还要杀只羊蒸筐白馍馍呢。今年咱们队都杀三头羊了秋里怕任务都完不成。等估产结束,我找满囤商量一下,让你们早点去草原买羊。日怂的……”

估产,也是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名词,简单来讲就是评估粮食产量。

每到庄稼快成熟的时候,公社便让各村上报“交粮计划”,原则上“多收多交,少收少交”。为了防止村里少报,公社还会派出工作人员去农田里进行估产。

这年头没有啥科学仪器进行准确测量,评估全凭工作人员一张嘴。

站在村里人的角度,自然希望对粮食产量少估算。也因此,每当工作人员进村时,村里都会好吃好喝的伺候招待,只希望他们能够手下留情。

这是关乎村里口粮的大事儿,王满银自然没有办法推辞,更没打算在这个节骨眼上唱反调。

他接过钱后,给兰花交代一句,又掉头回家拾掇蝎子。

不同种群的蝎子相遇时,很喜欢打架,如果死掉就不值钱了。王满银家没有专门的饲养器皿,收上来的蝎子全部放在大缸里。虽然他往里边喷了几次酒,应该多少能消除些气味,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趁这个机会送到供销社比较好。

卖完蝎子,买了猪肉,王满银没敢耽搁,立刻返回罐子村。

等他提着肉赶到饲养室大院时,就见王寿长已经带人将绵羊宰杀完毕,这会儿用大锅炖上,咕咕冒着热气。肉香引得村里不少碎娃们站在院外,探头探脑观望着。

把猪肉交到王寿长手中,王满银就打算掉头离开。

“伱这个怂货别急着走呀,给我打下手,中午陪客跟着吃羊肉。”王寿长好心提醒一句。

“算了,我还是回家啃窝窝吧。”王满银摇头拒绝。

几口羊肉,他真不稀罕。

还是自家的饭菜吃着香……等下可以去河边转悠一圈,顺便捉几条鱼打打牙祭。

结果他刚到土坝边,迎面见几个知青走来。

王满银伸手打了声招呼问:“向阳,大热天的,你们打算去哪里?”

“听说公社来人在村里估产,我们都没见过,想过去凑个热闹。”解释一句,刘向阳又发出邀请,“王大哥,一起去?”

“这有啥看的,在地里走马观花看一趟,拽几个麦穗揉碎,然后就评估出来了……”王满银开口回答道。

“这么随意?”刘向阳有些惊讶道。

他原本以为,评估小麦产量要通过大量计算,才能得出具体数据的。

“你以为呢,”

倒是汪立成听完,眼睛一亮:“王大哥,我记得有规定?粮食超产有奖励的。和社员们四六分成,对不对?”

“怎么了,你觉得咱们二队的小麦还能超产不成?”看对方无比激动,像打了鸡血一样,王满银很疑惑的反问。

黄土高原缺水缺肥,小麦产量一直不高,麦粒像麻雀舌头一样。收成好的年成,一亩地能有五六十斤。超过一百斤,老百姓称为“天年”,可能几十年一遇。

如果遇到大旱,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在现有条件下,小麦要想超产,几乎不可能的。

“能不能超产无所谓,你刚才不是说了吗,全凭评估人员一张嘴。和他们说说,多报五万斤……到时候,咱们两个生产队就能多分三万斤粮食。反正罐子村年年吃返销粮,这粮食只是个账面数字,也不用上交到粮站。”

王满银听完瞪大眼睛,不可思议看着汪立成。按照道理来说,对方插队半年多,对农村的情况也应该有所了解。

很难想象,这么荒唐弱智的话语,竟然能从一个正常人口里说出来。

“咋了,我说的不对吗?”汪立成见他一声不吭盯着自己,心里有些发毛了。

“我在想你脑子是灌了大粪还是怎么滴,到现在没弄明白啥是返销粮……口粮不到三百六才返销,够了返销个毬。多报五万斤,等于咱们罐子村一人头上多出9斤纸面粮食,到时候拿不出来,要出大麻烦的。村里没有粮食吃,啃你的肉喝你的血?你以为大家都是傻子……”

王满银感觉自己话还说轻了,就算是头猪,都想不出这样漏洞百出的馊主意。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