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五十三章 萧萧而下(一)(1 / 2)

哥谭的秋天总是分外的萧瑟,这里从来都不茂盛的植物在失去了最后一点绿意以后,就连干枯和衰败都没有足够的分量,更多地像是扒掉了钢铁骨架上的温柔外衣,让这冰冷的城市森林回归本来的面貌。

用钢铁森林来形容如今的哥谭实在是恰如其分,在布鲁斯申请博士的这段时间里,哥谭建筑改造工程一直在进行,目前为止,东区已经全部改造完毕。

改造工程的设计思路一直是用有限的土地承载最多的人,并尽最大的可能保障他们的居住需要,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所以现在整个东区以不足城市五分之一的面积解决了哥谭800多万各阶层人口的居住问题,立体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在其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全世界各地摩天大楼基本都被用于商业办公,而不是房屋住宅,哪怕是被称作高层的住宅,也很少有超过40层的,更别提动不动就七八十层的超级大楼了。

显然,这并不是开发商不想用更小的地块装下更多的人,而是过高的大楼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了,保暖、隔音、建筑稳定性,甚至是电梯的承载能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功夫,不如多想办法拿几块地。

但是这对于韦恩集团来说并不是非常难解决的问题,在确立了整个建筑改造工程的核心方针之后,这些技术问题都被一一突破。

首先,东区的建筑不是孤立的一栋高楼,一个区域内的许多高楼是互相连通的。

如果非要做比喻的话,会有点像罗马斗兽场,柱子和石板之间相互支撑,围出了外部区域,而在内部留有单独的生活空间。

这样可以让外面的高楼能够互相支撑,减弱对于材料强度的要求,又不用专门建造单独的社区活动空间,就连运动场、花园、学校等民生设施也可以塞得进去。

当然老生常谈的问题是采光,虽然这一代的哥谭人并不需要阳光,甚至快被那个夏天太过剧烈的阳光给晒化了,但是下一代的哥谭人总要像其他城市一样过上正常的生活,不能逃避晒太阳。

正常的规划设计师要么选择牺牲建筑高度,要么选择继续钻研材料,才能保证一片有密集摩天大楼的区域正常采光。

但是韦恩集团是不走寻常路的,他们不打算挪自己的建筑,他们打算挪太阳。

当然并不是真的去挪恒星,而是利用哥谭上空的乌云来积蓄太阳光,并在指定时间进行精准释放。

举个例子,每一个建筑总成都有其编号,编号的意思并不是这建筑区域是什么时候建的,而是代表着它们的地理位置、采光朝向和采光时间。

一旦到达编号所指定的时间,乌云就会在那一片区域打开一个口子,把之前蓄积在内的太阳光按照指定的朝向释放出去,确保在一整个采光时段里,这里是能晒到太阳的。

当然,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自从乌云可控装置开始工作以后,乌云就在逐步减少,据专业的检测和统计团队进行的调查和记录,乌云可能会在未来50年内逐步消散。

到那时,采光又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但是韦恩集团依旧不想挪建筑,他们现在已经开始研究造太阳了。

哥谭人对此没有任何看法,其实是因为他们虽然住在东区,但是现在的东区基本都被改造成了住所,偶尔穿插着的一些便民商业设施也提供不了足够多的就业岗位。

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晚上回东区住,但是白天还是要在其他区打工的。

就因为几乎所有的人口都被迁移到了东区,其他三个区所有的贫民窟都被彻底清除了,这腾出了数量难以想象的土地。

贫民窟就犹如美国国土上的顽疴,许多人想象当中的那种极为破败和混乱,没水没电,人们都挤在那里等死的贫民窟确实存在,但更多的是一些隐性贫民窟。

比如一个早已没有了物业维护的公寓社区,一个与电力公司打官司至今未通电的街区,一个没有注意维护街道整洁,最终导致房价跌入谷底的衰落社区。

这些社区会吸引那些无家可归者,从而让整个社区的治安变得更加混乱,就算它们的外表看上去还很新很好,但住在这里的所有人的居住质量直线下滑,最终逼得他们不得不加入或是逃离。

有很多这类街区的居民一直处于一种忍受状态中,因为他们没有钱搬去更好的社区,又还有一定的条件让自己不落入流浪汉的境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