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章 吃饱饭(1 / 1)

海贸二字,让林默珺沉默了。 这年头说海贸,其实就是走私了。 按照咱大明的祖宗之法,除了市舶司进入大明的贡品,其他都是非法走私的。 长宁卫自从老百户死后,是不参与走私的,要不是之前苏泽的赏罚论,林默珺当场就拒绝了。 苏泽说道:只要能在长宁卫边上靠岸,将货物搬到长宁卫就可以了。 苏泽又继续加码说道: 这海贸所得,二成送入百户所,一成送入家祠,百户以为如何? 其实按照走私的分成关系,这个份额算是低的了,不过苏泽只是要借用长宁卫的港口,也不需要长宁卫军户参与,这个分成也算是合理了。 林默珺想了想说道:不许和真倭做生意。 这个自然! 不许贩卖粮盐铁和军械。 通倭的事情我肯定不会做的。 既然如此,那就做吧。 林默珺也知道苏泽是个有本事的人,如今整个东南地区到处都是筛子,月港那边更是肆无忌惮的走私,福建全省都知道这个窝点,也没有人去捣毁,背后干系之深让人头皮发麻。 苏泽如果真要走私,那他也能找到路子,还不如让他在长宁卫控制范围做,这样也能把控风险。 这倒也不是林默珺又当又立,而是长宁卫确实撑不住了。 朝廷拖欠军饷,卫所的屯田产出就这么多,上次械斗罚银如果不是苏泽弄出了精盐,林默珺真的要典当嫁妆来交罚银了。 苏泽所说的明大义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吃饱饭,如果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个人信仰。 苏泽从百户所出来,天色已经黑了,但是他心情愉悦,以苏泽这个经历过贸易浪潮的现代人来看,长宁卫就是守着金饭碗讨饭。 长宁卫的位置偏僻,但是另一方面说就是天然的走私港口。 这里距离延平府和福州府都很近,这都是贸易繁荣的地方,特别是福州府,福州是福建的首府,包括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和都指挥使的三司衙门都在福州府。 另外福建市舶司衙门,福建参军衙门,备倭把总司,也都设在福州府,可以说是达官贵人云集,消费能力极强。 苏泽的计划是在长宁卫设立糖坊,购买走私的交趾黑糖,将它提纯为白糖贩卖。 糖的单价和利润可要比盐高多了,而且能买白糖的也都是官绅豪强,苏泽这买卖也不坑穷人。 靠着上次在制糖工坊里蹭到的制糖技能,一个简单的制糖工坊如何建造,苏泽还是了然于心的。 只不过苏泽也不是很确定,《天工开物》上所写的黄泥水淋法,到底能不能制造出雪白的白糖。 要知道《天工开物》这本书虽然号称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技术书籍,但是很多内容都是宋应星道听途说写到书里的,并没有经过他的验证。

按照宋应星的办法,只需要在黑砂糖融化后倒入黄泥水,就能自然得到干净的糖浆,苏泽对此也是相当怀疑的。 黄泥水等同于吸附剂,将黑砂糖中的深色物质吸附沉淀下去,其原理和现代糖厂用活性炭做吸附剂一样,倒是也没错。 但是效果有没有《天工开物》中那么好,苏泽没有制过糖也不能确定。 不过制糖最后也需要浓缩糖浆,也是需要燃料的,只靠着烧苇杆肯定是不行的了,还需要购买燃料。 苏泽只觉得有些头疼,为什么别的穿越者只需要吩咐下去,近现代化的工坊就能建造出来,而自己却要苦逼的筹划每一个流程,连炉子里烧什么都要操心。 精制盐要燃料,精制白糖也要燃料,九姑婆家的豆子也用光了,看来上旬末的鬼市还是要去一趟。 上次在鬼市的时候,苏泽似乎见过卖石炭的铺子。 其实中国很早就开始开采煤炭了,从地里挖出来的煤炭叫做石炭,和木头烧出来的木炭相区别。 木炭燃烧充分,也不含有硫等杂质,燃烧起来烟也小一些,所以基本上都是达官贵人用。 比如唐代白居易所写的《卖炭翁》,就是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的就是木炭,也是被宫廷内的太监抢到宫中用的。 石炭有炭毒,宋代的时候开封府的普通百姓就烧煤炭取暖了,每年因为炭毒而死的百姓就有很多,但是如果不用石炭取暖就会活活冻死。 那时候还有专门卖炭的煤炭店,石炭一旦涨价,就会有大量的穷人冻死,宋代已经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炭山开采了。 大明朝北方也有专门的石炭场,每年也有大量的山西煤炭运到京师,供京师百姓取暖。 福建的普通百姓基本上还是烧草和木头的,用炭的主要还是周围的铁坊。 南平县盛产铁矿,城外不仅仅有大量的矿坑,也需要冶铁的工坊和锻铁的铁坊。 延平府的煤炭贸易旺盛,距离延平府不远的建宁府政和县,就有一座炭山,有专门的煤炭商人将石炭运送到延平府来贩卖。 这其中也不乏送到鬼市来卖的石炭商人,苏泽如果想要制盐制糖,用炭炉才是稳定的燃料。 不过在这之前,苏泽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来了山边的开垦荒田的地方,只看到罗汉脚和朱七的盐丁们正在翻土锄地,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 罗汉脚们见到苏泽,连忙喊一声先生,恭敬的站在原地。 朱七的伤势已经好的差不多了,他拿着锄头,用警惕的眼神看着苏泽,和他一起的盐丁则站在他身后,也用眼睛瞪着苏泽。 家祠派来的看守立刻拿起棍锤,苏泽示意他们放下武器。 苏泽找个有树荫的地方坐下,对着朱七一众人说道: 我要讲课了,若是你们想听就过来,若是不想听自去干活。 说完这些,苏泽开始对着罗汉脚们讲起了开蒙的内容。 面对这些罗汉脚们,苏泽基本上都是挑有趣的历史故事讲,比如周处除三害之类的故事,或者是成语小故事,他的讲解通俗易懂,开蒙的经验开始上涨。 苏泽的声音不小,渐渐的几个盐丁也放下锄头,跟在后面听。 朱七身后的人越来越少,朱七看到自己的兄弟都走光了,也叹息一声放下锄头,来到了人群后方盘腿坐下,听起苏泽的讲课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