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执政 太子监国。(1 / 2)

宁楚格的奶娘是西林觉罗家的家生奴才, 除了多吃了几年饭,对这宫廷还不如宁楚格熟悉,自然不敢瞎指导, 只能回去悄悄请教四阿哥的精奇妈妈里。

徐嬷嬷听奶娘来问, 倒也不藏私——都知道皇后和四爷看重福晋。

徐嬷嬷捧着奶娘递过来的茶斟酌了一下, 最后是这么说的:“这宫里……是个上下尊卑最分明不过的地方。上头主子说什么、做什么, 咱们底下的人,只能接着, 却不能去质问主子为什么这么做, 这其中的分寸,咱们做奴才的可一定得把握好。”

四福晋跟太子妃比, 这身份和地位上自然是要差一些的, 严格来讲, 是有君臣之别的。

要是太子妃将来真的成了皇后, 两人之间还会有主奴之分。

但现在这太子妃不是还没当皇后吗?这园子里现在真正的主子是皇后。

皇后愿意宠着谁就宠着谁,心里更看重谁,自然就对谁更好。

嬷嬷指点奶娘:“你不要看之前主子娘娘待诸位福晋一视同仁,更看重太子妃, 就觉得娘娘好像必须更看重太子妃似的。”

那才真真是大误了!

皇后和太子妃比, 是皇后的身份更高,地位更稳, 依仗更多。

皇后之前那么做, 那是她乐意,她愿意这么干。现在她不乐意了, 那就不干。谁也不能勉强她,更没人能指摘她。

这就和皇上宠爱妃嫔、阿哥们宠爱侍妾都是差不多的道理。

阿哥宠你,那是阿哥乐意, 可别觉得阿哥就必须得宠你。

嬷嬷的话翻译过来其实很简单——只要皇后娘娘还在位一天,对四福晋来说,真正需要在意的人只有皇后和四阿哥。至于太子妃心里高不高兴的……与四福晋又有什么要紧?

奶娘恍然大悟,赶紧回去告诉宁楚格,说完又嘱咐自家姑娘:“主子,娘娘待您好,您就接着,好好孝敬娘娘。至于其他的事儿,您千万别掺和。”

宁楚格闻言抚着胸口心有余悸,她进来不久,对这宫里严格的上下尊卑还没有那么强烈的认识,原本还真打算悄悄打听一下呢。

还好没有。

可回过头来又有点儿好奇——也不知太子妃究竟是怎么惹着了皇额娘……

其实太子妃并没有惹到沈菡,沈菡也并非故意冷落她。

她只是觉得既然大家立场不同,那她该尽的责任尽到就行了,再刻意的去亲近就没必要了。

再说得直白一点——你太子都这样防备我了,我还上赶着去教导亲近你媳妇儿,我犯贱啊?

沈菡才不要去犯这个贱,她该做的都做了,差事和权力也都给了,剩下的爱咋咋地,旁人爱怎么想怎么想,她自己高兴最重要。

琐事都扔给儿媳妇打理,沈菡开始翘首期盼等着玄烨和儿子的来信。

也不知他们到哪里了,现在好不好。

玄烨这次率领的中路大军要经过茫茫沙漠和广阔的草原,行程总共有数千里之遥。

为了行军不出差错,玄烨下令征调了大批札萨克图部的族人作为向导,每两名士兵就要配一个民夫、一头毛驴,随军运输粮食、器材和御寒工具。①

这样艰苦的条件,书信的往来困难至极。听说太子监国之后送出的折子,至今还没有得到回音。

沈菡就这样等啊等,一直到三月十八,才终于盼来了从军中返回来的第一批驿马。

写着朱批的奏折直接送去了紫禁城,沈菡拿到了两个贴着皇封的紫檀木匣,来人说一个是皇上和诸位阿哥的信件,另一个是皇上专门交代了给娘娘的。

沈菡先拆开信匣,把玄烨、胤禛、胤祥写给她的信拣出来,剩下的都是写给太后和各人生母的,沈菡让季纶带回紫禁城去给其他人。

玄烨的信写的很琐碎,看着就像是走一路写一路,看到什么,想起什么来就写在信里,更像是日记。

“朕此次出巡,心旷神怡,不胜喜悦。朕体康健,气色甚好。又因地美水好,加之无事,甚为舒畅……”

沈菡看这开头,想着看来这次行军挺顺利的,真是上天眷祐。

她手边也正摆着纸笔,一字一句给玄烨回信,她觉得这样就像两人在面对面说话一样。

不过玄烨写的文绉绉的,沈菡写的就很直白了:“是吗?那真是太好了,我就怕路上走起来辛苦,你的身体吃不消。吃喝用度都还够用吗,习惯吗?京里来了冷空气,倒春寒凉得很,要不要再给你送几件衣裳?你那里冷不冷?”

结果翻过下一页就见玄烨接着在后面解释说上面那行是昨天写的,今天早上朕刚一启程,才走了一半,就突然刮起了东南风,倾盆大雨兜头就下来了。

“继之大雪纷飞,寒冷至极,是日夜即停止。”

玄烨道他在帐篷里最挂心的就是外面的牲畜,它们不像士兵一样可以到帐篷中御寒取暖,这么刮一夜,只怕要被雨雪冻坏了。

说得沈菡也跟着紧张起来,随军的牲畜都是有用的,真冻坏了可麻烦了。

赶紧往下看——

“所幸十六日晨起查看,牲畜安然无恙,幸所备坚固且迅速。”

又在后面写,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朕写来只是叫你知道,你就不要担心了。

看得沈菡不自觉一笑:“那你写来做什么啊,真是……”

除了玄烨的信件,胤禛和胤祥也各有书信寄回,信中都报了平安,简单说了这一路上的见闻,又问家中额娘姊妹和太后可好?

沈菡细细看过,逐一写下回信,交给驿马带回。

紫禁城那边也又有八百里加急送出,听说太子那边也有许多亟待禀奏的大事,又是要往前线运送军粮和战马,还要处理云南四川两省乡试的事。

之前宁古塔那边还遭了灾,急需赈济。

季纶:“奴才回来之前打听得说是送往宁古塔的粮车已经送出去了,首队已经到了宁古塔,只是送回来的消息晚了些。”

沈菡点点头,看来太子处理政务的能力还是很好的。也对,毕竟是玄烨手把手教了这么多年的,若半点儿能力没有,玄烨也不可能放心将朝政尽数交托。

毓庆宫里,自从大军离京,胤礽就再也没能好好休息过。每日都是天不亮起来理事,直到子时方能歇下。

睡也睡不踏实,天不亮又得起来,和已经在毓庆宫前院等着的群臣议事。

先议的自然还是前线的事,如今朝廷里什么事情都比不得远征在外的大军要紧。

大学士阿兰泰:“之前万岁传旨让送去的三千匹马已经备齐,再过两日即可启程。”

胤礽点头:“知道了。”

这匹马备得不易。

之前玄烨突然发信回来说缺三千匹马,可愁坏了太仆寺。

太仆寺少卿佛保实话禀报太子,说如今太仆寺孳生的牧群马匹虽然共计有二万九千余匹,但其中可以乘坐的飘骟骡马、四岁小马总共只有近两千匹。

“况且现在正值春季,马匹都还没来得及上膘,若是取用这一批马,臣恐等他们到阵前之时,会愈加消瘦……”

到时候不但皇上没法用,还白白浪费了一批好马。

胤礽思量过后觉得这确实是个大问题,前线一但有军马需求,肯定就是急用,如果朝廷没有预先预备好的马匹,就无法及时支援前线。

胤礽召集了大学士阿兰泰等人商议:“四月里青草萌发,诸马上膘……”

胤礽觉得不若在迁太仆寺在此两千匹马匹之外,再行挑选额外的马匹,另立牧群,寻找水草盛地,好生放牧,让这些马尽早肥壮起来,以便备用。

“则以后前线再有急用,可以即刻从放牧地送去。”

群臣都觉得有理,不过这都是之后的安排了,现在当务之急是怎么把皇上急用的这三千匹马先送去。

胤礽又问牧场的侍卫常山、尚书马齐和内务府总管大臣多弼:“上驷院现存的马匹有多少?”

……

乌雅多弼是沈菡的堂伯叔,自从沈菡接掌内务府大部分事务后,两人打过不少次交道。

多弼恭敬地对沈菡道:“臣已回禀太子,如今五处御马圈及翁山一馆,每馆圈驽马及可用马各二百匹;海子六馆,每馆圈驽马各一百匹。太子的意思是五处御马圈各留一百零四匹,翁山馆留下一百五十匹,其余的从三月二十日起都赶到海子青草牧场那儿去放牧,以备不时之需。”

上驷院是归内务府管的,这和前朝太仆寺那边不是一个体系,前朝后宫都知道现在内务府实际上是归皇后管的,太子要调上驷院的马,自然要让人来支会一声。

沈菡并没有为难,她取出之前玄烨交给她的内务府印信:“太子这是老成谋国之言,皇上在外征战劳心竭力,咱们很该替皇上未雨绸缪,把这些事料理好。”

言下之意,太子这办得都是大事,沈菡不希望内务府与太子为难。

多弼:“是。”

沈菡又问这匹马调过去,草料可还需要内务府继续供给?

多弼:“太子的意思是从放牧之日起,就不再从内务府领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