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1 / 2)

第十七章

定北王府的车队走得慢悠悠。

如果不是路上又遇到了两波刺杀,这趟上京的行程简直就像春游踏青一样惬意。

出行的第十天,赵璟学会了骑马。

第二十天,他拥有了一把父亲亲手做的木头小弓。

第三十天,他得到了父亲的准许,跟着铁卫们到树林去打猎了。

说是打猎,其实不过是被簇拥在中间,骑着马小跑了一会。倒是炭球格外的兴奋,一整天都不知疲倦地追逐着兔子和松鼠。

——它长得比赵璟要快多了。

出发时那肥短的腿儿已经抽长,短短的吻部也开始变尖,总算能看出些狼青的血统来。

绝对的体型优势,让它在与赵琰的长期战斗中彻底占据了上风。

而赵琰,他从一个只会吃奶的婴儿……变成了一个还会吃奶糊糊的婴儿。

每天乳母喂过之后,他还要再吃一到两顿加餐。并且在炭球的“带动”下,养成了良好的“进食习惯”。

——坐在车厢的软垫上,扬起脑袋,叫赵璟从半空中拿着勺子喂他。

炭球也这么吃。

只要赵琰敢撒泼耍赖,蹲坐在一旁的炭球就会立刻伸出爪子,按在他肥肥短短的身上,威严地制止。

作为一只血统优越的狼青犬,炭球已经在“同类”中确立了权威,并且很有照管赵琰的自觉。

赵疆的马车就仿佛一个小小的,封闭的疆域,已经形成了十分稳定的生态制衡圈。

赵璟→炭球→赵琰。

排名分先后。

赵疆拒绝承认自己是其中的一环,哪怕现在他偶尔也需要在赵琰爬上肩膀拽他头发的时候转向赵璟要求帮助。

铁卫们马头上的狐狸兔子都要挂不下的时候,他们终于抵达了京城。

“父亲,京城是很繁华的么?”赵璟在摇晃的马车中问。

他虽已读过许多书,明了许多理,但这才是他第一次出远门。

当初俯瞰定北王府的震撼仍徘徊在赵璟心中,他不知遥远而陌生的“京城”究竟是什么模样。

赵疆讨厌聪明人,就是因为他一眼便能看出他们心里在转什么念头。

就比如他这个三岁的长子,脸上显出的是期待,心中藏着的却是忐忑。

他就是太懂事了,以至于小小年纪,还要来操大人的心。

赵疆笑了笑。

他是不愿赵璟心思太重的。

“京城的确是好地方。”他对赵璟道:“要比北地繁华。有许多好吃的,好玩的。还有——”

他是很知道赵璟兴趣所在的。

“还有天下大儒,学者百家,藏书万卷,笔墨如林。”

果不其然地看小孩的眼睛亮起来。

赵璟忍不住问道:“那、那孩儿可以在京城读书吗?”

他知道京城并不是宜人之地。

至少,父亲作为北境之主,此次入京必然是危机重重。表面花团锦簇,背地剑影刀光。

他却只想着自己的喜好。

越想越是羞惭,赵璟正要收回自己不懂事的话,就被他爹笑着撸了一把脑袋。

“当然可以。”赵疆道。

“这一次要在京城住的久一些,”他漫不经心地拿赵璟衣服上的穗子去逗引满车乱爬的赵琰,“正好可以给璟儿建一座藏书馆,你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想听什么道就听什么道。”

哪怕内心还在自责,赵璟也情不自禁地为父亲的许诺而心向往之。

他在脑海中描摹着读书的场景,望着前方高大的城墙,似乎也不那么惴惴不安了。

毕竟才三岁,心思再重,见识也有限。

——赵璟哪里听得出,他父亲的口吻,全然将这煌煌京城,当做了随意摆布的掌中之物。

而他们父子,便是这京城的主人。

***

定北王府的人打量着京城。

这城墙高逾数丈,城墙甚厚,足见其城池坚固,底蕴悠久。

城外只有少量兵丁护卫在正门中央检视,门两侧则是足有两辆马车并行那么宽的门洞,以供行人通行。

除了贩夫行人,更有那沿着入城道路摆摊子的,买些蒸饼、箩筐、大碗茶水,可供歇脚进食。

吆喝声不绝于耳,一片繁荣景象。

这才只是城门处呢!城内坊市还不知该有多么热闹繁华!

而京城的人也在打量着这支队伍。

只见这车队前有披甲卫士开道,后有辎重大车压阵,前车已到城下,后车却还遥遥地望不见头。

驾车的马都是战马,随行的人皆为壮士。

猎猎大旗招展,黑底镶红,上书一个斗大的“趙”字。

好一支威风无匹的队伍!

即便是皇城脚下的老百姓们见惯了大场面,也忍不住交头接耳,呼朋引伴地来瞧这队伍入城。

程勉一个文质彬彬的大夫,教人瞧得浑身都有点发毛。

他嘬唇唤邓瑜,“咱有什么可看的?”

邓瑜面无表情,“少见多怪。”

太平百姓,不见将军。

定北王府的队伍里,就连厨子婢女也都曾手沾人血,奋死搏杀。

这热闹繁华的京城皇都,冲不散赵家、北地的金戈之气。

“瞧见那‘趙’字没有?听说这就是北境的军旗!”

“天爷,原来竟是赵家军来了!怪不得连押辎重的那胳膊腕儿都比我腿粗!”

“当头那个骑大马的是不是镇北王啊?看着恁地威风!”

“我咋听说镇北王死了?当年镇北王上京受封的时候,我爹带着我远远的瞧过一眼,到如今也二十年啦。”

“唉,说是叫那北胡人给害死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