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六十 巨大的网(1 / 2)

,万名书迷同时在线在银河之心的星系意志中,林雷一直在感悟着这世界上最普遍存在的一种作

用力:万有引力。

随着他的一系列经历,这个无处不在的作用力,林雷对他的认识从原本的毫

无概念,到自认为清晰透彻,但现在进入了银心,竟然再次变得扑所迷离了起来。

万有引力一直就在那里,就如真理一样无处不在,但也如真理一样不可捉摸。

在地球历史上,这种力量是被人类最早发现的一种基本作用力,因为它实在

太显眼了,显眼到人类都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地步。

直到那颗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然后砸中了一颗天才的大脑,这才让人类开

了窍,真正的开始认识到这种早先被归于神明的力量。

想必银河系最早的文明也经历了这么一个将神明同真理分离的过程。于是从

这一刻开始,银河系开始走上了同仙女座星系完全不同的道路。

最早的科技文明模式,也就通过某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银河系的后来者。

这很容易理解,就比如爱伦文明,他击杀了数十个泛维度生物,成为各个文明崇

拜敬畏的对象,那么他的文化,他的发展模式也肯定被竞相模仿。

一传十,十传百,就成了通用的发展道路。

于是,规则在意志的缓慢影响之下,开始了慢慢的转变。知道现在,两个星系彻

底的分道扬镳了。

但在地球上,在一开始,所有人只认识到引力的存在和他的作用效果,却无法得

知他是如何对物质进行作用的。

谁也搞不清一个有质量的物体,是如何对另一个有质量的物体产生对用的,而且

这种作用的速度是多少,也没有可以测量的出来,他产生与何时,何时会消失,

都是一片空白。

直到近300年后,才又有个天才站出来,理直气壮的说:引力只是一种错觉,只

不过是质量造成的空间凹陷,引力波的传播速度是光速。他叫爱因斯坦,改变了

地球文明的进程。

到此为止,林雷知道的关于引力的知识很多,很详细,却没有在本质上超越这一

位先辈。

即使地球文明到了六级的程度,但这位先辈关于引力的描述在大体上仍然是正确

的,框架已经被他确定,后人所做的只是丰满和淬炼其中的细节文明罢了。

这些细节的补充,也让林雷感到了这个理论的完美,而且后来萧博儒提出的大统

一理论中,关于引力的描述,也和爱因斯坦的理论异曲同工,只不过是换了一个

角度而已。

但现在,林雷落入银河之心所经历的一切告诉他:万有引力是一个错觉,空间的

凹陷仍然是一个错觉!

任何碳基生命体的认识过程只不过是从一个浅层的错觉到了一个深层的错觉的过

程!他们可悲的,从来没有触碰到真理过。

在这一点,银河系的生命远不如仙女座星系的生命,至少那些强大的不朽者随自

身,对意志的认识,是银河系的个体所无法比拟的。

科技文明的理论从来没有对过,即使是守望文明也是如此!即使是身为泛维度生

物的林雷,竟然也因为出生在银河系,也不知不觉的陷在这么一个错觉循环里。

银河系的存在,并不靠所谓的作用力来维持,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时空轨迹规定了

星球的运动方式,而是一个意志的网络!

每一颗星球,或死寂,或生机勃勃,都有意志,他们都是银河意志的一部分,相

互之间以一种超距作用感知着对方的运动。

这些意志最后如百川归海般汇集到银河中心,所以星系中心的超巨黑洞表现出来

的巨大吸引力,但这种吸引力的本质,却并不是有超大的质量引起的。

星系中心的超巨黑洞和大质量恒星爆炸后遗留下来的高致密的残骸并不是同一类

天体,他们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在外在表现上的差异却非常的小。

所以,星系的视界能对意志发生作用,能将能量消解与无形,因为组成他的是宇

宙权限最高的庞大意志。

没有了万有引力这个规则的束缚,林雷就能具体的解释为什么白塔世界这么巨大

的一个固体星球能够存在,而不是崩塌成黑洞了。

当然,这只是林雷在星系中心这种极端的情况下才能发现这点差异,若是在星系

超巨黑洞的视界外面,他永远察觉不到这一点。

就如守望文明,他们就一直猜测银河系的最中心有一个超高致密的物体,但却无

法解释为什么这个黑洞所表现的吸引力的强度和银河系的旋转速度之间的微笑矛

盾。

因为整个银河系的可见质量,包括暗物质的质量,似乎仍然不够支持银河系的天

体如此快的旋转速度所需的引力需求。

守望文明在精密测量之后,总是无法消除那么一个微小的误差值!对十一级文明来

说,没有吻合到小数点后百位测量结果,都是错误的。

他们无奈的称之为“银河系的幽灵”,却没想到这个幽灵正是银河系对最终答案

给出的唯一的提示!

这个矛盾甚至能普及到整个宇宙,为什么宇宙仍在莫名其妙的加速膨胀,而不是

在引力的作用下减缓速度甚至紧缩。

智慧生们找不出这个膨胀的理由,大毁灭前的地球科学家为了解释这个问题,甚

至不惜引入了一个宇宙常量。他们认为是宇宙的暗能量导致了这个膨胀过程。

结果守望文明也发现了暗能量的存在,而且确实有膨胀空间的作用,但误差仍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