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164(二更) 上中下策(1 / 2)

董卓无法不在心中激动。

他真是太缺谋士了

但凡李儒还在他的身边, 那些为了跟随刘协才来到长安的大臣,对他的举措有什么异议之时,他还能有张会说话的嘴将其反驳回去。

又哪怕他能招揽到朝堂上的文人里, 有几个是真心心向于他的,他在关中这片沃土上,都不该像是如今这样寸步难行。

对面的东汉朝廷对他的种种口诛笔伐, 他此时也没有人能帮他骂架回去。

这个时候他就开始羡慕何进了。

大家都是莽夫, 怎么何进就可以拥有一批笔杆子文臣簇拥在身边,他就得是眼下这么个状态。

何进一死, 作为主簿的陈琳就投效到了袁绍的麾下,今年还帮袁绍写了个痛斥董卓挟持刘协,实非正统的檄文, 气得董卓不要太牙痒痒。

现在乔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掉了他在凉州的后援,得到了羌人的拥戴, 效率高到让董卓几乎要怀疑她是不是有凉州血统。

这也让他更需要一位有远见卓识的谋臣来替他谋划, 在面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几路进攻长安面前, 他到底应当如何自处。

乔琰一旦将拔除了最大毒瘤的凉州彻底稳定下局面,起码有三条路线可走, 用于进攻长安。

这手握大汉帝王的福利,他是没有享受到多少, 灭亡却已在眼前了。

是战还是继续转移阵地,又或者是从何处再拉拢到一个援军来, 总得有个人来给他出出主意。

此外,他也太缺武将了。

董旻这等与他血脉相连的亲人,原本比谁都会坚决地站在他这一头。

牛辅这个女婿,偶尔脑子是不好使了一点,但好歹是有些武力的。

徐荣这种又能统兵又能打的, 哪怕对方不出自于凉州,也跟他的下属之间存在着些许摩擦,可此时他如果在的话,怎么也能替他稳守住一路。

现在却都已没有了。

所以

无论是阎行还是贾诩,若是能够将其留下作为自己的部从,他都是要试一试的。

阎行此子还年少,有不小的成长空间。

最让董卓欣喜的还是,他不仅在这千里送信之中表现出了忠诚于主君的品质,还跟乔琰之间有着天然的立场对立。

出于这种考虑,他没直接跟阎行说他并不打算出兵凉州,以防在关中空虚之下,给了东面朝廷和并州方面的兵马以可乘之机,而是说道“韩将军的左将军位置是天子亲封的,乔琰擅自讨伐,甚至将其逼杀,实为叛逆之举。”

董卓朝着阎行的方向走出了几步。

在这拉近的距离之下,他越看越觉得这是颗凉州地界上长出的高品质小白杨,着实令人满意。

也或许是因为他自己的儿子早逝,这会儿瞧见个横眉冷对不是朝着他来,而是朝着乔琰去的年轻人,更是怎么看怎么喜欢。

他伸手拍了拍阎行的肩膀,说道“韩将军的仇必然是要报的,只是要好好筹划一番,是引君入瓮,还是直接反攻凉州。我打算与部从商量商量,将关中的守军重新做个调配,再做出决断。”

这便是个和稀泥的答案了。

董卓自觉这话说的也算稳妥。

果然他看到阎行的眼中闪过了一丝惊喜,说道“相国能有此心,已不枉韩将军对您的信任,出兵之 事还是慎重一些为好。”

董卓便趁势问道“ 若真要出兵,你可愿在我麾下担任一偏将,替你先主讨个公道”

阎行想都不想地回道“不必什么偏将相国若真愿意替韩将军报仇,我愿为马前卒一尽心力。”

董卓满意了。

他自打被乔琰打到了洛阳门口那会儿开始就觉得自己诸事不顺,如今可算是有一件称心如意的事情了

为了表现对这小将的器重,听闻他所骑乘的马匹在从凉州前来长安的路上受了点伤,可能会影响随后的临战发挥,他当即就命人从他的马厩里挑选出一匹上好的送与阎行。

在他征调回凉州余部的时候,这些人随军还是给他带来了几匹西凉好马的。

虽在短期内已不可能有什么和赤兔相提并论的存在,总是要比阎行的伤病之马好太多了。

而在目送阎行离开后,他便转头跟段煨又问起了贾诩的情况。

要董卓看来,武将还是要比文臣容易拉拢的,就像阎行在听闻有好马可用于征战之用的时候,相当给他面子地露出了个笑容。

可文臣怎么说呢,起码董卓就看不太懂王允黄琬这些人的想法。

所以他只能跟相对来说偏向于儒将的段煨咨询一二。

“只靠着出身凉州的关系想要说服他为己用可能不太容易,”段煨分析道,“在前来长安的路上我跟他借着早年武威郡旧事拉近了点关系,昨日跟相国禀报之后又同他聊了聊,他说反正将他放回去,大概相国也不会甘心,还不如将他趁早杀了了事。”

董卓听着有点心梗,回问道“何必这么果断乔琰也只是给了他个假佐的名头而已。一个州里假佐能有二十多个,如何配得上他这种良平之才。”

总不能是拿着这样的待遇,还对乔琰的忠诚能和阎行对韩遂的忠诚相比。

要真是如此,董卓要自闭了。

段煨摇了摇头“不全是忠心与否的问题。贾文和说他的妻儿都在并州,他的长子还在并州牧麾下任职,他不可能因为地缘关系转投,若真如此,就等同于是将妻儿的性命给断送了。所以他既然运气不好被阎行劫持作人质带往长安,不如死了干脆,这样对谁都好。请相国正好也能少费些口舌工夫。”

段煨没说的是,贾诩在后头还补了一句话。

他说,反正你们的口才也不太好,与其思考这个,还不如多拿点脑子在考虑问题上,起码不要想出私铸小钱这种操作。

但这话跟董卓说,大概会真让他把贾诩砍了。

毕竟砍文士在董卓这里也不是没干过的事情。

还是稍微收敛着一些来说更好。

段煨的这个决定显然没错,听闻段煨此言,董卓叹了口气,回道“因家人之故不能效忠于我,也是无奈之举。这不能怪贾文和。”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屡屡招揽文臣失败,让他还激起了点反骨,以至于现在对这个貌似最有希望招揽到手的谋士,董卓有着超乎寻常的耐心。

若就这么擦肩而过,着实是不甘心。

贾诩这副不能为他所用的样子,更是让他一点也没怀疑,贾诩和阎行二人的出现里,是否有什么人为影响的地方。

他朝着段煨问道“你说,真就没有个办法让他为我出谋划策了吗若他肯为我效力,我起码也能给他个尚书令的位置。若我没记错的话,你昨日还跟我说过,那贾诩的祖辈里出过一个贾谊,他总该想实现祖辈未尽之心愿吧。”

贾谊为人所排挤,明明政论绝佳,却只得了个长沙王太傅的位置。

可贾诩眼下的情况不一样啊

只要他肯为董卓用心谋划,在这个手握刘协的局势下翻盘,他就是取代李儒的谋士第一人,自当高居庙堂。

段煨理解董卓这种迫切的心情,回道“我再尝试着说服一二吧。”

要段煨看来,何止是贾诩在乔琰那里没有得到重用,就连贾诩的儿子贾穆在并州的职位也充满着玩闹的意味。

让父子二人同时担任假佐,是要贬低那个做父亲的,还是要挖苦那个当儿子的

这可真是凉州人在非凉州出身官员麾下的真实处境了。

或许要让贾诩想通此事也不难难的不过是保全他的妻儿罢了。

当然,有些想法就不要试了。

他听着董卓旋即说道,“你说那贾文和不是担忧妻儿吗我女儿新丧了丈夫,完全可以嫁给他做妻子,到时候自然还能有别的儿子,也不失为一个解决方式吧。”

段煨目瞪口呆。

相国啊您若真这么做了,可就不是施恩,而是结仇了

他连忙回道“您先让我再试试,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必用这等手段。”

董卓闻言这才作罢。

三四日后,从凉州又传来了新的消息。

这一消息并未被重山所阻,而是成功传到了长安,实是因为又多了个投奔到董卓这里的人。

但当董卓见到他的时候,他几乎已经奄奄一息,只剩下了小半口气。

“汉阳杨氏”他拧着眉头听着对方自报家门。

按照此人所说,乔琰在以麴氏子弟平定了湟中,彻底将韩遂的影响力从金城地界上抹去后,便意图彻底扫平凉州的后患。

当先遭灾难的就是和韩遂有过书信往来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