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长远(2 / 2)

世世为奴也就罢了,竟然还要剃头?不剃头就要砍头?

那些本来还心思各异的士绅富户,不由开始庆幸了起来,幸好这几个月来,没有一时冲动依附鞑子。

鞑子果然就是鞑子,不要头发,这是连父母祖宗都不要了。

这样的传言越传越广,传到后来,经过人们的添油加醋,说的也越来越夸张。

就差说清军是一群妖魔鬼怪,偷偷下凡,来为祸人间。

对于这样的结果,王永吉很是满意。

这些流民,可都是他吩咐人筛选过的。

那些山东本地的流民,要么在城外垦荒,要么南下南直隶寻求机会。

只有操着京畿口音的流民,才会被放入到城中乞讨。

之所以如此做,就是要让山东的士绅们明白,眼下的这个形势,依附明军或许能活下来。

而依附清军,就算侥幸活下来,那也是过的生不如死的日子。

如何抉择,相信那群聪明人很容易掂量出来。

对于王永吉的这一番运作,刘大才一开始很是抵触。

他是从底层升上来的官员,很能明白百姓的苦处,希望在他的治下,百姓们都安居乐业。

然而在王永吉拿着事实讲道理之后,刘大才勉强接受了现实。

涉及到大明的兴亡,这一场战争无可避免,决没有和谈的可能。

快则一个月,迟则半年,山东早晚要成为角逐的战场。

与其让出山东,让清军直面江淮防线,倒不如将山东变为一片沼泽,令清军深陷其中,不敢放心南下。

眼下做再多的努力,一旦战事爆发,在清军的攻势之下,一切都将化为齑粉。

不如考虑些实际的问题,想一些长远的问题。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那些士绅百姓们认清现实,抛去对清军的幻想。

让他们彻底明白,如今的这个清朝,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一旦被他们占领中原,决不是改朝换代那么简单。

在一众传言的流传之下,山东的人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原本观望的士绅们,终于下定了决心。

有人开始召集起流民,训练成一股股的乡勇;

一些有余粮的士绅,终于咬了咬牙,将手头的粮食卖给了官府当做军粮;

更多的则是舍弃了家里的祖产田宅,开始举家南迁,打算去南直隶谋一份生计。

一时间,大量的人沿着运河和官道一路向南,涌入到了南直隶。

成千上万的流民聚在一起,难免引起了各地百姓的惊慌。

许多县如临大敌,纷纷关闭城门,不许流民进入县城。

当巩永固和李若琏带着一千多人,从山东回到南京时,朱慈烺正在奉天殿内,和内阁商讨着该如何安置这些流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