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朕看这大汉,忠臣比奸臣多!(求订阅)(2 / 2)

但是,韦玄成进殿之后,刘贺却并没有立刻将信拿出来,而是先向韦玄成询问已经离开长安四十多天的苏武、傅介子使团的消息。

“韦卿,苏武和傅介子等人可有来信。”

“有,按照我等原来的谋划,他们每过五日就会传信回来,最后一封信是五日之前到的,这封信寄出来的日子是九月十五,他们正准备从敦煌郡前往匈奴。”

从大汉到匈奴单王庭,最便捷直接的线路当然是从长安出发,一路向北,从朔方郡进入匈奴领地。

但是,朔方到敦煌之间东西延展的一千多里边界,正是大汉和匈奴交锋的前线。

虽然这十几年,战事少了许多,但是风波并没有完全平息,大大小小的冲突从未断过。

否则在那长城的烽燧之上,也不可能还戍守着那么多忍饥耐寒的隧卒了。

所以,不能自然不能明火执仗地走这条路。

想要从大汉到匈奴,就必须要向西经过河西走廊,从玉门关出敦煌,再从敦煌进西域,进入西域之后,再折回向着东北方向前进,就可以进入匈奴领地了。

西域是大汉和匈奴争夺的对象,同时也是大汉和匈奴的缓冲带和沟通桥梁。

从国家层面来看,匈奴和大汉两国虽然是上百年的世仇。

但是对于两国普通的底层百姓来说,有时候来自上层的压迫比异族的压迫更严苛。

所以他们总会在私下有来往,更不要说在西域及周边,本就就有许多人是汉匈、汉胡的后代,自然很难说清楚自己到底是汉人还是匈奴人。

而除了这些杂居的后代,还有一个人群也在维系着汉匈两国私底下的联系。

那就是天生逐利的商人——不能在朔方、居延和匈奴人做生意,那么就可以从西域绕行。

这样一来,就可以让西域各国再赚一个中间价。

所以,西域不仅是大汉和西边的大秦等国的交通要道,也是大汉和匈奴的交通要道。

此时,苏武和傅介子等人能顺利进入西域,意味着他们要走的路已经走了三分之一了——而且距离寄信的日子又过去了许久,应该已经走得更远了。

“这一路上,他们可曾遇到什么困难?”

“送回来的信中说了使团一切安好,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的官员都给了他们极大的便利,因为没有什么意外,所以下官擅自做主,没有将此事上报陛下。”

刘贺点了点头,对此表示肯定。

不只是肯定门下寺的大汉帝国各郡国获得了认可,还肯定了韦玄成处理事情的妥当。

刘贺要的是一个能辅佐自己署理门下寺事务的长史,而不是一个只会上传下达的应声虫。

“他们的信中可有提过,大约会在何时返程?”

“如果路上没有其余的意外,根据微臣的推算,使团在九月二十就从西域进入匈奴境内了,九月二十七能寻到匈奴王庭,此刻,恐怕已经准备起身返程了。”

匈奴王庭虽然不是一座城,但是没有战事的时候,也不会随意迁徙的——所以,刘贺才要抢在汉军出征之前,让他们尽早出发。

如今听到这个消息,刘贺有一些吃惊,没想到在自己毫无觉察的时候,使团竟然就已经要返程了。

也就意味着,苏傅使团的使命已经有了一个结果,只不过这结果暂时还没有传回来罢了。

刘贺的心非常急切,很想知道苏武是否接回了自己的家人,很想知道那个叛汉者李陵是否愿意归汉,很想知道刘病己和郭开这两个游侠有没有什么奇遇。

但是,再心急,刘贺也只能安安静静地等下去。

“最快大约要在什么时候,才能得到他们的消息。”

“恐怕要到十月二十五之后,才有可能知道他们在王庭所发生的事情。”

那就是还有二十日,刘贺只能等下去。

刘贺暂时将此事抛在了身后。

匈奴太远,长安太近,要先解决眼下的事情。

“昨夜回去之后,韦卿可与你的父亲谈过了?”刘贺问道。

“嗯,家父说不管是大鸿胪,还是门下寺长史,都是大汉的大鸿胪和大汉的门下寺长史。”韦玄成说道。

刘贺非常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意味着,在九卿之中,刘贺又获得了一票,胜算自然又多了一分。

“朕今日让你来,是要你去送一封信,这封信非常重要,所以你必须要挑选信得过的人去送。”

“诺。”韦玄成简单地给出了回答。

“韦卿就不想知道,这封信是寄给谁的吗?”刘贺笑着问道。

“既然陛下说这封信很重要,那么微臣只要派信得过人送到即可,至于信中写的是什么,并不重要,也不是微臣要关心的。”

“这封信是要送给领兵在外的水衡都尉后将军赵充国的。”

韦玄成神色一凛,昨日在温室殿里的时候,天子可未曾提到过赵充国。

今日天子要给他寄信,那么很多事情就不言而喻了——这赵充国看来也是天子看准的人。

天子现在要给赵充国送信,自然是与在朝堂上削霍的事情息息相关。

“所以韦卿打算派谁去送这封信?”刘贺问道。

“舍弟韦宏,现在是光禄寺的郎官,曾经到西域周游半年,微臣觉得可以派他去送这封信。”

韦宏,在原来的历史线上,会成为东海太守,自然也不是一般人。

韦玄成能让自己的亲弟弟去送这封信,可见刚才所言不虚,整个韦氏一族,已经坚定地站在了自己的身后。

和安乐那个墙头草比起来,高下立判。

“好,此事就交给韦宏去办。”刘贺说完,就从怀中把那墨迹未干的宣纸交给了韦玄成。

“陛下,不需要用传信筒封印吗?”韦玄成疑惑地问道。

“为了预防万一,将信带回去,让韦宏背下来,然后将信烧掉。”

韦玄成有一些惊讶,又有一些感动。

传口谕,这意味着天子对韦玄成和韦宏的绝对信任。

“微臣明白了,定让舍弟不负君恩。”

……

韦玄成只是刘贺要见的第一个人,在他离开温室殿不久,戴宗就带着一个老人来到了殿外。

这个老人不是别人,正是三公之一——御史大夫蔡义。

御史大夫本来是丞相的副手、侍御史之首,在朝堂上有超然的地位。

在大汉初建之时,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合称二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军国大事都是皇帝和丞相、御史大夫共同商议决定的。

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其实与天子在权力上有着天然的矛盾,所以御史大夫就成了二者的粘合剂,因此就与天子反而更亲近一些。

除了协助丞相监察、考核百官之外,曾经的御史大夫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百姓群臣向天子上书的章奏,由御史大夫府代天子整理。

但是孝武皇帝开始,御史大夫的这个职责被剥去了,并且并入到了尚书署的权责当中。

这本是孝武皇帝收缴朝权的一个手段——但是现在,却成了霍光擅权专权的工具。

刘贺如果想要削弱尚书署和霍光的权力,那么就要推翻孝武皇帝为巩固君权所做的一些事情——霍光是大汉的“隐形天子”,想要削减霍光的权力,其实就是削减天子自己的权力。

而削减天子权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扶持“相权”,让三公九卿去分割尚书署的权力。

在三公之中,丞相任宫肯定是霍光铁杆的党羽,刘贺当然不能寄希望于他,那么就只剩下御史大夫蔡义了。

丞相都被孝武皇帝削弱成了摆设,御史大夫就更加是摆设了。

官吏百姓向天子上书一事,原本就是御史大夫所辖之事,那么让他重提此事,就再正常不过了。

大汉忠臣不少,让蔡义来当这个先锋,也是给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给你机会,就看你中不中用了。

我有罪,天天想加更,天天都有点写不完,尽量再调整调整!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