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帝国多恶疾,朕要下猛药;年号看似小,朝政风向标!(2 / 2)

春秋战国时,新君登基虽改元却无年号,各国诸侯都是以即位的时间纪年,如鲁庄公十年,楚共王三年等。

大秦和大汉之初依旧如此。

孝文皇帝和孝景皇帝在位期间虽然因各种原因改元三次,但是改元之后只是重新纪年,仍然没有定下年号。

直到孝武皇帝才定下建元这第一个年号,开了年号之滥觞。

从建元开始,孝武皇帝一共用了十一个年号,而孝昭皇帝则用了三个年号。

孝武皇帝之所以创建一个专门纪年的年号,并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好大喜功,而是有其深刻的政治考量的。

小小的年号并不简单,反而有诸多的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为了在形式上抬高皇帝的地位,打压诸侯王的地位,让诸侯国的百姓知道诸侯之上还有皇帝存在。

只有皇帝可以用年号,其余诸侯王仍然用即位时间来纪年,在所有诏令文书上,天子的年号必须在诸侯王纪年之前。

第二个目的则是增加皇帝的权威性,孝武皇帝时期改元的原因要么是与祥瑞有关,要么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相关。

比如改元为获麟是因为捕获白麟事,改元为元鼎则是因为发现了宝鼎,这些事情都可以提高天子权威的神圣性。

第三个目的则是为了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向天下官民直接了当地传递皇帝的意志。

就像改元征和之后,孝武皇帝仍然要“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的想法。

所以,年号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不仅是天子传达自己意志的手段,也是朝臣百姓揣测上意的途径。

此刻,王式说完年号的几个备选之后,满殿的朝臣都聚精会神地看着天子。

他们正等着一个年号从天子口中脱颖而出,好迅速地为自己的仕途找到一个更加准确的方向。

而刘贺自然也看到了他们殷切的表情,就连张安世和丙吉这些已经摸到了朝堂顶峰的人,也都不可免俗。

但是,刘贺并不觉得有何不妥。

升官嘛,不丢人。

只要实心用事,把手里的事情办好,对皇帝足够忠诚,当多大的官都可以。

“王傅,朕先想再听你说一说,这四个年号分别有何寓意?”

“宁宇出自于《国语》《襄王不许请隧》篇,寓意是天下太平,百姓皆得安宁。”

“元获则是效仿孝武皇帝所用过的年号元狩。数月之前,陛下刚到长安,下杜县的一个湖中捕到一只千年大蔡,乃祥瑞,可以此为年号。”

“明德二字则出自于《大学》,有彰明圣人德行,敦促百姓教化之意,以此为年号可彰显陛比追圣王的志向。”

“至于黄龙,亦出自于祥瑞,昔日陛下为昌邑王时,大野泽就常常有黄龙出没,乃宗庙得意承续的征兆,以此为年号也非常妥当。”

王式这样一解释,众朝臣频频点头,这几个年号都选得非常合适,虽然有些中庸但绝不会有丝毫的差池。

中庸且不出错,这就是最好的结果,更何况这几个年号还代表了四个深意:太平、忠孝、教化和祥瑞。

这四个深意都非常贴合大汉帝国当下的需求。

不管天子选哪一个,都不会有错的。

于是,一众朝臣对王式不就就又多了几分倾佩。

没想到这个看起来年迈的太学令不仅学问高深,处理起正是来也滴水不漏,难怪天子要将其从昌邑带到长安城。

如果这王式还能再年轻几岁,光是靠着定年号这事,就能走上仕途的坦途吧。

最终,朝臣们还是将目光转向了天子身上——说到底还是要看天子会怎么选。

天子选定的年号将会代表大汉接下来这几年的走向。

不管是什么走向,只要能循着原来的方向往前走,这就是最好的方向,只不过朝臣的领衔从霍光换成了天子。

然而,他们显然忘记天子曾经是一个以癫悖著称的人——又怎么可能循规蹈矩,满足他们的愿望呢?(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