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新政开始:放肆!这大汉,是朕当家,还是你们尚书署当家?(1 / 2)

不知道为何,张安世觉得怀里的奏书有些烫手。

就在张安世犹豫的这片刻时间里,天子直接叫了他的名字。

“张卿,你是当朝的大司马大将军,可有奏书呈上来?”

不得已之下,张安世站出来,说道:“微臣谨奏陛下,朝堂九卿及列卿之位多有空缺,需要尽快选拔官员充任。”

“嗯,尚书署可有议出了合适人选?”刘贺问道。

张安世听到天子的这句话,可算是松了一口气,他从怀中掏出了那份拟好的名单,呈送给了天子。

刘贺从樊克手中接过了名单,打开之后只是草草地看了几眼,随意地合上了,而后放到了案上。

张安世暗呼不妙,心中早已经悬起来的那块石头,提得更高了一些。

“这名单,朕看过了,朕不允。”刘贺冷漠地说道。

张安世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了下来,砸在了他的心上,将他震得头晕目眩!

与张安世同样感到眩晕和惊愕的还有满殿的朝臣。

这大朝议不就只是一个过场吗?为何会突生波折?

天子在大朝议上驳回尚书署领尚书事的章奏,在大汉朝堂几乎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甚至可以说是从没有出现过的事情。

原因很简单,这尚书署是天子最信任的衙署,尚书署里的中朝官员是天子最信任的朝臣。

中朝官几乎就等同于天子的“门下吏”,本身就与外朝官截然不同。

而尚书署的奏书代表的就是天子的意志,天子又怎么可能自己反对自己呢?

更不要说在满朝百官公卿的面前,毫不留情地驳回了尚书署的奏议了。

这无异于在抽张安世和丙吉等人的脸啊。

天子驳回了尚书署的奏书,只有一种可能性——天子并不是那么信任现在的尚书署,不是那么信任尚书署的中朝官。

可张安世、丙吉和韦贤这些人,他们可是才押上身家性命帮天子倒了霍氏,是无可置疑的功臣啊。

就在刚刚,他们要么是封了侯,要么增加了食邑。

完全看不出天子对他们有丝毫的忌惮和猜忌。

于是,不少一众朝臣又想起了那个销声匿迹,天子的癫悖之疾莫不是没有治好?

难道是因为霍光倒台了,无人再刻意限制天子,所以天子恶疾再犯,开始要胡作非为了吗?

虽然群臣心中混杂着震惊、疑惑、不解和惊讶,但他们吸取了刚才的教训,无人敢抬头看玉阶之上的天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张安世等人。

张安世、丙吉和韦贤这些“始作俑者”则觉得如芒在背,不知天子何故才出此言。

尤其是孤零零地站在殿中的张安世,更是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和尴尬中,不知进是退。

三日之前,他们曾经在小朝议上给天子呈奏过这个名单,那时天子并没有表示任何反对啊?

虽然这份名单后来又做了几处细微的改动,但并没有太大的出入,怎可能让天子如此不满?

在原地枯站了许久之后,淌着汗的张安世才有些卡壳地挤出了一句话道:“陛下,这名单尚书署已经商议过了。”

“嗯?尚书署商议过了,朕就必须要同意吗,那大汉这家,是朕来当,还是你们尚书署来当?”

刘贺波澜不惊的声音带来了一股倒春寒,眨眼间就席卷过这前殿,此间顿时就冻成了硬邦邦的地窖。

张安世本意是“尚书署按陛下的意思议过这名单了”,但忙中有错漏,竟说成了“尚书署议过了,天子不用置喙”。

这何止是殿前失仪,简直就是僭越擅权和大逆不道了。

霍光的阴魂还没有完全散去,所有人都知道“权臣”和“跋扈”是天子不可触碰的逆鳞。

顿时,朝臣们终于明白了,天子竟然真的不信任这尚书署,不信任这尚书署里的中朝官!

功高震主,古人诚不欺我!

已经面无血色的张安世则连忙“噗通”一声跪了下来,向长拜道:“陛下,微臣失言了,大逆不道,请陛下降罪!”

丙吉和韦贤也立刻起身来到殿中,跟着张安世一同拜在了天子的面前,请罪道:“陛下,微臣有罪,请陛下降罪!”

刘贺背着手一直没有说话,而是任由三个领尚书事跪在殿下,让他们和其余的朝臣一起想一想,为何自己要发作。

过去的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里,刘贺对朝臣永远都掏心掏肺,对朝政更是巨细无遗。

那不是因为刘贺天生勤政,仅仅是因为落到他手上的事情太少,自然要“好好地烹饪”。

可是现在,霍光倒了,作为天子,刘贺要过问的朝政增加了百倍不止。

按照过去的成制,尚书署会“替”刘贺处理掉大部分的朝政,而刘贺确实也需要尚书署的中朝官来辅佐自己。

但是,孝武皇帝设置尚书署的初衷是分化相权、强化君权,而不是让总领尚书事和领尚书事成为新任的丞相。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