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从阁老到社畜:朕让你们体验996,是你们的福报。(2 / 2)

刘贺今日来内阁,是专门要给内阁安排一项朝政的,以此来看一看这内阁能否顺畅运作。

这件事正是张安世在大朝议上提起的那件事情:给朝堂上空出来的官职选拔合适的官员。

原来,丞相或者大司马大将军还存在的时候,考评官员由丞相府或大司马大将军府管辖。

但是如今这个职责已经改到了光禄勋辖下。

刘贺与众大学士坐定之后,就让张安世拟了一道诏书,下发给光禄勋,让其为空缺官职选拔官员,每个缺额要备选三人。

诏令拟好之后,立刻派谒者传到光禄寺去。

至此,刘贺和内阁要做的第一步就结束了。

“诸位爱卿,光禄勋上奏回来恐怕也要几日,这几日,朕就在这值房里与诸公一起理政。”

“陛下勤政,实乃大汉之幸。”众人自然一阵夸赞。

于是,接下来的几日,刘贺就留在了内阁里,一边读书一边“监督”张安世等人票拟奏书。

每一日的辰时,公车司马就会送来数百份奏书——三成是不用处置的谏言,七成是要处置的奏书。

而后,在七个内阁大学士的见证之下,档房令会带着书佐一边拆封一边登记造册。

再后,内阁大学士们要将奏书主要内容摘至一张黄纸,并贴在奏书上,此步称为“引黄”。

更后,内阁大学士们就在张安世的指挥下对奏书票拟:内阁大学士没有明确分工,却按照以前出仕情况分理不同朝政。

如果所遇朝政一个内阁学士无法定夺,就要交回给张安世,由他来召集众人共议,得出一个结论之后,再来进行票拟。

最后,票拟好的奏书会连同引黄一起送到天子案前,由天子用朱笔批红——一般只会批“准”“改”“驳”三种字样。

所有准奏的奏书先送档房抄录副本,再送文房拟成诏令,交给天子加印之后,诏书和奏书一同发回给上奏的官员衙署。

不管是抄录副本,还是拟成诏令,除非有脱漏错字,不得擅改,否则皆以传矫诏论处。

驳的奏书直接发回原来衙署,代表天子不同意呈请;改的奏书则交回张安世手中,代表天子同意呈请,却不同意票拟。

每一日,内阁学士们都要花五六时辰来处理奏书,即使是张安世和刘德这处于壮年的朝臣,离开值房时也直不起腰了。

而在以前十几年的时间里,同等数量的奏书几乎都是霍光带着几个品秩低微的尚书完成的。

霍光能如此高效,并非他的能力超过张安世和丙吉他们,而是有其他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霍光把持朝政十几年,熟能生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霍光无人制约,许多事情可以独断专行。

如今,票拟之后还有天子监督,一些大事更是经常需要商议,速度自然就慢了下来。

七个内阁大学士加起来,也只是比霍光稍稍快了一些而已。

这就是“众人商量着来”和“一个人说了算”的差别:前者慢但安全,后者快但危险。

不过,等张安世们熟练起来之后,他们处理奏书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朝政并不会耽误。

这也是不能再让他们担任外朝官的一个原因,他们不会再有时间到另一个衙署去掌事了。

这就是刘贺的目的,他要让内阁成为机器——他们只思考如何处理政务,莫要想着如何干涉朝政。

剥夺他们上奏书的权力也处于这个目的:分治分权,这是抑制权臣诞生的唯一办法。

当然,刘贺每天薄暮离开内阁值房的时候,也不忘劝勉面露疲态的大学士们。

“诸位爱卿,让你们一日理政四个时辰,朕也于心不忍……”

“但大汉数以万计的朝臣官吏,只有你七人有此殊荣……这是朕对你们的信任和认可,也是你等的福报。”

“你们可莫要辜负了朕的信任,更莫要辜负了上天赐予你等的福报。”

在刘贺这番“发自肺腑”的劝勉之下,大学士们受宠若惊,连说“万死不辞”,几乎已经忘记被夺权的不悦了。

于是,三日的时间,在刘贺的“监督和帮助”之下,内阁总算是磕磕绊绊地运作起来了。

不过,当内阁大学士们沉浸在辛劳和满足当中时,刘贺每日从内阁值房走出来的时候,也会有些疲惫和恍惚,

他没想到,只是简单地批红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他很难想象那些事必躬亲的皇帝,是如何独自一人批复数百上千份奏书的。

还有一间厢房空着,看来还是得找一批人来代替自己批红。

但是批红的权力实在太大了,刘贺还没有找到的合适的人选。

至少在今年这一整年的时间里,他还不能将批红交给臣下来做。

因为一旦批红的人和票拟的人合流,君权又会被架空了。

所以,还要再等一等。

当刘贺在内阁值房里“案牍劳形”的时候,已经收到天子诏书的光禄勋龚遂,也一刻不停地忙碌了起来。

各衙署缺额的千石以上的官员不多,加起来也不过二十人,但实际涉及的官员却不只二十人,是上百人!

所以要挑选出合适的官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