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皇帝舌战老儒:仲尼都以吏为师,你们这些儒生算老几?!(2 / 2)

韦贤又被天子问得愣住了,这答案肯定是显而易见的,但不知道为何,他觉得前面又有天子挖好的坑。

天子真是辩才,先是曲解,而后发问,最后反击——一气呵成,毫无破绽。

若是只辩经意,那韦贤定能占据上风,但他老了,难以招架住激烈的论辩。

可是,此刻的韦贤已经顾不上细想其他的细节了,只能赌气似地点了点头。

“陛下圣明,君子不器,唯有儒生才是朝堂栋梁,学好儒术就能治好朝政!”

“韦阁老说得好啊,与朕想到一处去了!”刘贺再次拍着手笑道。

当韦贤以为天子已经被自己说服,准备要松一口气时,却又看到天子那可恶的笑更明显了一些。

完了,自己好像又掉进天子挖的坑了。

“但是!朕只同意韦阁老一半的话,另一半不敢苟同!”刘贺斩钉截铁地说道。

坐在右侧榻上的张安世等人,心底不停地冒凉气儿,他们小看了天子在儒学上的造诣啊。

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王式,他是越来越欣慰和坦然了,更有大事将成的喜悦。

这半年来,天子和霍光在朝堂上斗得不死不休,王式则两耳不闻窗外事,躲在夏侯胜的府中自成一统。

当然,王式和夏侯胜不是为了躲清闲,更不是怕引火烧身,而是在做一件大事。

他们正将天子手抄出来的那些经书,校订成一部可以横扫天下各派的“十三经”!

霍光未倒之前,王式不知道那“十三经”能不能问世。

现在霍光倒了,“十三经”就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了。

以前,王式还隐隐担心那些经书是天子从别处寻来的,今日看到天子和韦贤的争辩,他再也不疑了。

这天子就是当今的第一大儒,远超所有人。

作为唯一的知情者,王式当然就平静了许多,他压抑着内心的激动和狂喜,稳稳地坐在榻上,准备欣赏一场大戏。

当王式一边摸着自己的胡须,一边饶有趣味地观察他人的神情时,意气风发的天子再次说话了。

“朕同意韦阁老所说,儒生确实是大汉的栋梁……”

“但朕不认为只懂儒经的人是儒生,更不认为只懂儒经的儒生是栋梁……”

“一个人是不是大汉的栋梁,不在于能解多少经,而在于能不能为天下苍生做些事情。”

“是为天下为苍生,而不是为了一派一家,更不是为一人一世。”

“能让一亩地多产几斛粟……”

“能让一把刀多砍用几年……”

“能让百姓再少一些病痛……”

“能让新生幼儿少夭折些……”

“这才是真正的的儒生!”

“这才是仲尼先师要的经世致用!”

刘贺坚定地说着自己对儒生的评价和定义,所言的要旨意正是后世王夫之和顾炎武的“经世致用”四个字。

从孔子初创开始,儒学本身就有极强的入世属性,到了大汉之后更是如此。

但是如今,普天之下强调的都是“以儒为师”,认为儒生只要研究传播经学的要意,就能教化天下,就能解决所有的实务。

而儒生在为官理政的时候,也只不过是以“道德教化”为调节器,居中调度,而并不会去面对、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

但是,从“五经”中可以找到所有问题的范本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问题所在。

孔子周游列国,可不只是为了传播儒家看不见、摸不着的理念,更是为了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

所以儒家天然就具有入世的价值观,否则也不可能要求君子精通“六艺”。

刘贺所提出的“经世致用”,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而是儒家千余年之后的最后一个高峰,是对儒家入世精神的高度概括。

此时提出来,对大汉的儒生自然更有极强的冲击力。

所以,当“经世致用”这四个字在温室殿响起时,殿中的气氛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不管是已经老迈的苏武和龚遂,或是张安世和丙吉这样的壮年人,还是禹无忧这个刚刚加冠的年轻人……眼神和表情都变得肃穆起来。

就连正在与刘贺唱对台戏的韦贤,都不禁眼前一亮,似乎听到了与众不同的高论,不满和抗拒又弱了许多。

“《春秋左氏传》有言……”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

“所以,以死勤事乃儒生也,以劳定国乃儒生也,能御大灾乃儒生也,能捍大患乃儒生也。非是族也,不是儒生。”

《春秋左氏传》虽然不算显学,但是也是货真价实的儒经,左氏更是仲尼的好友,是儒家的先贤。

刘贺引用《春秋左氏传》作为结尾,再次说了“经世致用”的核心,有理有据,让韦贤无处反驳。

韦贤的脸色又由红变得灰,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了两步,这两步仍很小,但是意味着他的全面溃退。

但是,刘贺不会给对方任何的喘息机会,他神情淡然地往前逼进了一步,夺取韦贤让出来的战场。

求全订!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