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皇帝画圈,特区建成:朕要强迁豪猾填平陵!(2 / 2)

放在春秋战国时候,一座县城修到这个规模,已经超过应有的“礼制”了。

其次,平陵县比其余的城市要“规矩”许多。

不仅有更宽阔的官道和完善的排水沟渠,连厕室和秽所也安排得极其合适,非常方便。

至于城中的宅邸庭院,虽然还没有建起来,但是宅地已经提前划分好了,俨然有序,犹如棋盘。

再次,这陵县打破了闾市的隔离。

在大汉的其余城市,闾和市是完全分开的。

商贾只能在固定的集市和北城郭一带经营贸易,超出了规定的范围,是会被巡城亭卒请到狱中“饮茶”的。

朝廷执行这种政策,目的在于减轻城市治安管理的难度,毕竟闾市混合会带来鱼龙混杂的局面,更难管理。

但是闾市分开,好管理确实是好管理了,但是也会降低城市的活力,压制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这陵县取消了宵禁制度。

城门终日会开启,百姓也可以随时出入行走,不用担心被捉拿下狱。

这也是为了增加整座城池的活力。

打破闾市的隔阂,取消宵禁制度,这就意味着买卖交易的时间变长,交易会更加便利,就能够变相地刺激消费。

消费增加之后,进出的钱财也会增加,这一进一出,利益出息也就出来了,自然能够吸引逐利的商人蜂拥而至。

这些政策到唐宋才会逐渐推行开,但这是百利无一害的事情,早开放,也就早享受。

商贾的嗅觉总是最为灵敏的,平陵县的舆图甫一公布,立刻商贾蜂拥而至,探听如何到平陵县进行贸易。

还没等他们弄清楚该如何到平陵县去发家致富,天子新的诏令就贴出来了。

这道诏令给平陵县赋予了更多的“特权”,让这个还仅仅只有城郭和官道的城池,立刻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吸引力。

首先,所有在平陵县内完成的贸易和交易,赋税减少到原来的一半。

其次,在平陵县耕地的百姓所缴的地租也从三十税一变成六十税一。

再次,定居平陵县之后,每年缴纳的口赋和算缗也减到原来的一半。

最后,所有赋税的减免,将会维持十年不变。

除此之外,所有的宅地全部明码标价,只要愿意出钱购置者,立刻可以转籍到平陵县——当然宅地的价格当然不菲。

所有的这些政策,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促进此处工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将其打造成关中地区的贸易中心。

新的诏令下达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就有五百户人家愿意转籍到平陵县,还多是商贾和工匠。

除了宅地要购买之外,耕地会按各户的人口数量,直接授予。

原籍的田地自行处理则由大司农出钱直接估价赎买,之后再以略低一些的价格,分售给当地无地或者少地之人。

到了这个环节,水衡钱庄就可以发挥作用了,无钱买地的农民可以向水衡钱庄借贷,先买地,后还款。

一进一出,看起来是迁徙到平陵县的人占到了便宜,但是实际上,却是朝廷抑制土地兼并的一个办法。

又或者说,修建陵县,填充陵县人口的终极目的,就是抑制土地兼并。

关东各郡国的巨室富户及豪强大族通过长年累月的巧取豪夺,在原籍囤积了大量的土地。

轻则导致百姓无地可种,重则会引起滔天的民乱。

孝昭皇帝没有实权,无力抑制土地兼并,霍光身为大族,更不会做此事,才使得关东地区,土地兼并之风越演越烈。

以填充陵邑为借口,用少量的优惠政策,强迁巨室富户到陵县来,这就可以逼迫他们出卖原籍的土地给普通的百姓。

使原籍的土地变相地完成了一次再分配。

至于朝廷在陵县赠给他们的田宅,和原籍的土地比起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大汉历代天子都会修建陵县,也都会强迁关东郡国的巨室富户和豪门大族到关中。

这些巨室富户和豪门大族到了关中之后,又会变成最好的消费者,亦可以进一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虽然关中地区人口激增也有负面的影响,但和土地兼并比起来至少不会引起天下大乱,所以仍然要坚定地徙民。

更何况,刘贺已经想好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无非是将汉初迁移到关中的“老人”,再迁到别处去。

开发江南,经营西域,总是要人口的。

人挪活,树挪死,就是这个道理。

……

原本,刘贺以为自己在陵县推行了这么多的优惠政策,关东郡国的巨室富户和豪门大族自然会来转籍。

但是他显然低估了巨室富户和豪门大族对土地的热衷。

除了最初那五百户家訾在三十万钱以下的“小门小户”顺利转籍之外,其余的巨室富户和豪门大族无动于衷。

最初,刘贺很有耐心,他一边与新入宫的张安君和蔡文嫣培养感情,另一边则观察着关东郡国巨室豪门的动向。

遗憾的是,关东郡国的巨室豪门似乎并不能理解刘贺的这番“良苦用心”,只在最初有一些躁动,而后就没有了任何的反应。

刘贺等到了四月中旬,在天气逐渐热起来的时候,他终于失去了耐心。

直接给河南郡、河内郡和上党郡的郡守下了诏令,迁家訾百万钱以上人家至平陵县。

河南郡、河内郡和上党郡就在函谷关以东,人口稠密,土地兼并之风及盛。

家訾百万钱以上人家有五百多户,家訾千万以上的人家也不少。

这还仅仅只是一个试点,迁完了这三个郡的巨室豪门,还要迁其他郡的巨室豪门。

一时之间,三郡的巨室豪门如丧考妣,联名向天子上书,希望能够收回诏令。

他们在长安城也有人脉关系,在一番串联之下,渐渐就有朝臣向刘贺上书了。

最开始是那十几个专门负责进言的谏议大夫,接着就是各衙署的左贰官员,最后则是串通一气的内阁大学士。

从下到上,似乎结成了一张大网。

在这些人的抵制之下,半个月的时间里,没有一户人家迁入平陵县。

刘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