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霍氏皇后挟持天子,篡改诏书,我等立刻起兵入宫平叛!(2 / 2)

大约一刻钟后,三千巡城亭卒几乎就全部都到齐了。

领命而来的巡城亭卒也都些发懵,看到点兵台上的一众上官之后,心中疑虑才打消了一些。

几通鼓声过后,在队率和屯长们的整治之下,三辅巡城亭卒们终于在校阅场中整好了队形。

点兵台上的众人当中,韦贤的资历最高,韦玄成的兵权最大,但他们都不宜直接指挥此事。

现在被张安世安排在这里拿主意的,是京兆尹丙显——丙吉的好大儿。

丙显还不到五十岁,如今已经位列京兆尹了,下一步自然能稳入九卿。

之所以要来做这掉脑袋的事情,其实和其他家主的想法是一样的,想要为儿孙谋一个出路。

看到巡城亭卒的逐渐排好阵型,丙显挺胸叠肚,从众人中走了出来,站到了显眼的位置上。

聚集而来的巡城亭卒们都认识丙显,立刻挺胸站直。

有些空旷的校阅场上发出“刷”的一声并脚的响声。

丙显看到自己这些“旧部”的军容如此齐整,心中非常满意。

这几个月来,他们统帅的是原属于执金吾的巡城亭卒,不管怎么说都隔着一层。

而眼前这些巡城亭卒虽不是他们的私兵,但至少朝夕相处了许久,想要煽动起来容易很多。

丙吉故意咳了几声,让嗓子清爽许多之后,才开始说起了早已经准备好的那番话。

“今日召尔等来此,本是为了试练,但就在昨夜,本官得知一个骇人听闻的消息……”

“霍氏皇后失势,心存不满,与霍党余孽勾结,在未央宫挟持县官,欲行弑君逼宫之事!”

“今日子时,县官下密诏给内阁大学士张安世和韦贤,让他们总领军务,起兵入宫平叛。”

丙显的话说完之后,整个校阅场先是鸦雀无声,紧接着就爆发出了一阵排山倒海的议论之声。

巡城亭卒中,不管是刚刚睡醒的,还是当了一夜差的,都被这个劲爆的消息彻底惊醒了过来。

“肃静!肃静!”丙显大声地喊了许多遍,身后的军鼓又急促地敲了几通,才将嘈杂压了下去。

“霍氏皇后之所以今日行险,乃是听闻县官将传位于四皇子……”

“本官乃是县官亲命的京兆尹,有保境安民之责,更有忠君护国之职!”

“今日恰好因试练聚兵于此,正可进宫平叛,此乃大汉历代先君庇护!”

“本官将率尔等奉诏入宫平叛,事成之后,定奏明天子,褒奖尔等功绩,人人可连胜三级,赏钱十万!”

“尔等大汉好男儿,可愿与本官一同进宫勤王清君侧?”

丙显豪气万丈地说完之后,立刻就抽出了腰间的宝剑,猛地朝天一刺。

当下,张千秋和张延寿等人纷纷拔剑侧应,出言煽动台下的巡城亭卒。

他们在巡城亭卒中布置的许多亲信也站了出来,纷纷亮出自己的兵器。

“入宫勤王!”

“诛杀霍氏皇后!”

“诛杀霍氏余孽!”

“废除霍氏子孙!”

“向县官兵谏!”

“拥立四皇子!”

“四皇子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这声声高呼之下,整个校阅场如同唱大戏一样热闹了起来,大有泰岳压顶之势。

“父亲,应该派人去向张公送信了,就说大事已定!”韦玄成趁乱来到韦贤身边提醒道。

“提醒得是,为父差点就忘记了,韦由!”韦贤折腾了一夜,已经有些散神了,经此提醒,才连忙叫人过来。

“唯!”

“立刻派人去给张公送口信,就说大局已定,可以让各家发兵了!”

“唯!”韦由自然就下去照办。

煽动也煽动了,许诺也许诺了,但丙显等人这时却发现气氛有些古怪。

让他们感到惊讶的是,这阵热闹仅仅持续了片刻,就渐渐冷清了下来。

那些被他们轻看的巡城亭卒似乎不为所动,仍然静静地站在队列当中。

一些人是冷眼旁观,一些人是迟疑不信,还有一些人默默地握紧兵器。

巡城亭卒和南军北军不同,并不需要太强的战力,所以仍以正卒为主。

正卒一年一换,最多也就两年一换,与领兵上官之间的隶属关系很弱。

就算是那少部分属于募兵的军官军校,考核拔擢也是由司马府决定的。

平时是奉命行事,自然会听上官的调遣;可如今做的是清君侧的大事,当然会迟疑。

而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则是这些巡城亭卒的构成:大部分都来自寒门庶族,对当今天子非常拥护。

虽然拥护天子,却不代表他们是听风就是雨的蠢人。

恰恰相反,普通的百姓从常情常理的角度出发,可以一眼看穿许多阴谋。

高位者再怎么策划,无非都是围着一个“利”字打转,没有什么高明之处。

如今这件事情,看起来又是涉及天子皇后,又是涉及朝堂大事……但在普通人眼中无非就是抢家产而已。

家主受伤,不能理事,主母遭疑,长子在外,部分家臣起事,要扶幼子上位,家臣和幼子还是舅甥关系……

这舅舅和家臣们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哪怕是个瞎子都能看出来。

这十几年间,大汉不仅在开疆扩土,也在开启民智。

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推波助澜之下,书籍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便宜,普通人也能买得起。

而且不仅有卖书肆,还有赁书肆,更有说书摊……

像《春秋》这种治国经典,经过民间演绎之后,早已从屠龙术变为话本演义,是百姓茶余饭后的消遣。

百姓们对《郑伯克段于鄢》《重耳出逃》《赵武灵王命丧沙丘宫》这些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了。

如今突然听到“清君侧”几个字,不会往忠义上联想,只会往谋逆上靠。

当今天子对百姓而言是明君和圣君,那出寒门庶族为什么要掺和进去呢?

不只不能掺和,更要拦上一拦!

丙显等人看着渐渐安静下来的校阅场,心有不悦,脸色也逐渐变得阴沉起来。

这时,台下的巡城亭卒中,突然站出一个普通的什长,向台上高声喝问起来。

“府君说有县官密诏,可否能亮出来让我等看一看!?”

求订阅!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