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我之论(2 / 2)

“看来你找到了自己的。”

“真我性无主,谁为尘识昏。”

“古今中外的学问是一不是二,老子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显然,“我”可以无身,也就是说摆脱了这个肉身这个“假我”就没有忧患了,“真我”就自由了。颜回的“堕肢体”就是摆脱了肉身的羁绊。这是一种解脱的境界,即庄子的“县解”,县者悬也,头朝下绑着,县解即无所系缚,正过来,即佛家的觉醒。”

张三丰问道“没有了肉身,你的“真我”怎么生活?”

“没有了肉身就是“假我”消失的状态,“真我”回到了来的地方。“真我”是不存在消亡的。老子有“死而不亡”一说,即“死”指的是肉体生命结束,“不亡”指的是心,即“真我”。《礼记·祭法》里说:‘人死曰鬼’‘鬼者,归也’,回到来的地方,所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墨子则称之为“明鬼”。佛教和印度教有轮回之说,基督教和***教则认为,人的肉体消亡后,“真我”将接受上帝或神的审判。”

张三丰带着考教的意思接着问道“王阳明说:‘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若无真己,便无躯壳。’这句话你又怎么理解?”

还真:“第一层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真我”居住在躯壳里,躯壳就是“一团血肉”,很快化为尘土,归于无。第二层意思是,“真我”是独立的,它并不依赖肉身的存在而存在。离开了肉身,真我同样可以“真实”地生活。也就是说,除了本体或心这个“真我”是真实的存在,肉身及所有物质都是一种虚妄的存在,即“心外无物”。”

张三丰:“没有肉身还可以真实地生活,这个又做何解。”

还真:““庄周梦蝶”庄子发现,肉身一动不动,但梦里是生活非常真实可信。也就是说,“真我”不需要肉身就可以真实地生活。庄子问:我是谁?人和蝴蝶哪一个是真实的?亦或两个都不是真实的?一路追下去,问题来了,既然无需肉身及其他物质的存在,“我”同样可以“真实的”生活,人生不就是一场梦吗?噢,原来“心外无物”、“缘起性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心”这个真我是一切“物”和“相”的源头,“相由心生”,“心生万物”,万物皆具“空”性。庄子领悟了这个本质,于是摆脱了肉身,“真我”如大鹏一样,逍遥自在地展翅飞翔于天地之间。”

张三丰说道“哈哈哈,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不纠缠于有没有,这是不可言说的。把它理解为“真空妙有”,佛家和王阳明说的“寂”。”

还真点头认同,接着说道“对于真假我的认识,儒释道是一致的,西方文化的认知也一样。宗教上,认为“真我”是灵魂,肉身是“临时居住地”。哲学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灵魂这个“真我”不死不灭,“真我”永恒。柏拉图的观点更接近佛家和阳明,他认为,“真我”被圈入于肉体中,然后因为留恋这个肉体,并把肉体视为自己,“我执”由此产生;亚里士多德认为肉体是质料,“真我”才是实体;笛卡尔认为除了上帝和人的心灵(真我之外,其他的物质,包括人的肉体,都是机械运动。康德等哲学家也认为灵魂不灭。中国传统中医则把肉身称之为“舍”,就是房子,而“真我”称之为“神”。”

张三丰提问道“真假我,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真己”“假己””

还真回答道“对,真假我是源头和根子,它是打开阳明心学的钥匙,体悟到真假我才能真正理解“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才不会跑到心外去找什么理。肉体尚且是“假我”,肉体外面的虚妄世界就更与“我”无关了。目前,世人关于阳明学的研究都迷失在这里,即盯着“假我”不放,千方百计地要把阳明学拉到心外去讨论,牵强附会地解释“心外无物”的本意。更有甚者,谈什么阳明计谋、百战百胜、三不朽之类“假我”的东西。王阳明什么时候谈过这些心外的东西?”

张三丰问“今天的人们喜欢谈“假我”的建功立业,驰骋江湖,看来是本末倒置,这是因为愚昧吗?”

还真回道“是的,还有私欲。”

张三丰问“如果不联系实际,不联系人生的意义,那么你为什么要学习阳明学呢?”

张三丰停顿了一下接着问道“所谓的人生的“人”是哪个人?所谓的人生意义又是哪个“人”呢?世界及人类存在的意义到目前为止尚且找不到,“一堆血肉”的意义又在哪里?“假我”在人世间干了什么只是它的天命,与“真我”有什么关系?”

还真答“稻盛和夫说“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继续存在,灵魂是永恒的。灵魂离开肉体后,如果造物主问,你在世上干了什么?如果我回答我成立了江湖第一大帮,这是说不过去的,因为物质世界的任何东西对于我的意识体(灵魂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江湖第一大帮只是他肉身的使命,与他本人无关。他对你提出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提高心性!这个意义是指的“真我”的意义。“心性”二字含有人格、人性、灵魂、意识体等多层意思。“提高心性”这四个字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去人欲明天理,它是修习禅宗的稻盛和夫殚精竭虑痛苦修炼的成果,可谓简洁而精确!”

还真接着说道“圣人千年不倒,不是他的“假我”干了什么,而是他“真我”的境界。他们的学问是心这个“真我”的学问,它不在行为上,也不在文字上,而是在心里。阳明学为什么后继无人?就是因为人们背离“心学”内求的本质,在心外寻觅,逻辑思辨,争论不休。到今天有一个真懂阳明心学的人吗?没有。狂热的日本人则把阳明心学变成了心外的“兵法”。”

张三丰问“世人这种学习和讨论都是远离“真我”这个本体的,大家都是在浪费时间吗?”

还真答“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个过程是必要的,学习和讨论是一个找路的过程,防止走偏。首先要在大脑里建立正确的认知和方法,通过致良知,去人欲明天理,然后再一步步走向实修实证,这就是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观照般若悟入实相般若。大脑的知识可以学,而心灵的智慧只能靠“悟”。只学不悟是脑学,不是心学,这样的“口头禅”到老也是一场空。”

三丰大笑“哈哈哈哈,看来你真的悟了。”

“还要多谢三丰真人这些时日的指点,不然恐怕我还深陷其中,不得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