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夜 真理之下静悄悄(1 / 2)

暗之城,位于光之城东南方向数千公里,平时两座城市几乎很少有往来。

核战之前,这里曾经像光之城一样,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最密集的人口。

他们也拥有反核级城市防御系统,可是有谁说过,反核级就一定是在面对核武器时,保持无敌了?

核战时,暗之城身为参战方之一,自然没有避免遭受核打击。一枚枚核弹和各种先进武器不断轰在城市防御系统上,城市旧址化作一片废墟。

不过好在战前,暗之城就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地下城雏形,幸存的人迁移至此,开始重新建立家园。

他们挖空了地下大概五十到二百米的范围,并运用了大量的混凝土材料加固,可以有效阻挡核辐射的侵蚀。地下三百到五百米的区域,成为了农业种植和生产区,负责供给上层城市的基础需求。

再往下,到了五百米至两千米的区域,这里就成为了城市能源循环地带,负责为整座城市提供充足的能源动力。

至于两千米之下的区域,则成为了深地科学实验室、深地固态资源液态化开采的区域……

就这样,暗之城形成了仿佛螺旋通向深渊般的地下城市结构。原本数千万的人口,在经历了核战、星际移民和迁移地下之后,只剩下不足千万。

一台台巨大的人造太阳高高悬挂在每一层的空中,通过内部设定好的调节系统,模拟着昼夜更替的环境。

核战之后,暗之城又补充了两条显著的特征,他们拥有了最严格的律法,以及最统一的声音——“真理神”。

何出此言呢?

因为与光之城的五大巨头把控命脉产业,开放市民自由的模式不同,暗之城选择的,是用严格的律法,来约束全民道德行为,从而稳定战后的动荡局面。

可笑的是,这种严格约束市民的模式,还是由当时全民公投通过的,通过票数近乎五分之四。

随着赛博时代的发展,科技与开放思想冲击了所有人的生活,包括日常行为和意志。所以导致后来,市民的道德底线开始不断沦落,社会三观遭受打击,直至与当时的律法底线齐平。

当时,暗之城著名的律法研究专家“张三”就说:如果一个人标榜自己遵纪守法,那么他很有可能是个人渣,守法但是不道德。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所有市民开始向往曾经那份朴实和真挚的城市风气,这也是大环境逼迫市民公投的结果。

至于思想方面,也不得不提到暗之城另辟蹊径的奇怪模式——

战后重建时,光之城选择建立庞大的虚拟世界,来控制市民的思想。而暗之城也有相应的手段,他们收缴了几乎全部的纸质书籍,并封存在城市最核心的建筑——真理图书馆中。

如果没有特殊申请,平民只要私藏阅读就算违法,根据阅读的书籍种类,将会面临七天至终身监禁的处罚。

也就是说,暗之城的人们不需要阅读,而情窦初开的中学女生偷看纸质言情小说的行为,也算违反律法……

暗之城还有什么城市特色呢?我们就以生活在这里,某个小人物的生活为例:

陆星哲,二十六岁,身材瘦高,戴着一副厚厚的镜片。如果他再去做个飘逸的发型,披上一件白大褂,就像隔壁光之城祖卡儿的表兄弟了。

他自称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却受到了身边无数人的白眼,认为他在“凡尔赛文学”。

白眼之余,那些人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羡慕,因为陆星哲的阶级地位,是一名实打实的“智者”。

陆星哲的父母在他十七岁那年神秘失踪,留下一个年仅五岁的妹妹。好在父母还有一笔积蓄,足够兄妹两人相依为命。

他读完研究员之后,被分配就职于“真理神”的运营部门,身份是高级管理员。

值得一提的是,暗之城的资源分配是计划模式,不仅住房和常规医疗,就连义务教育也是全免,一直普及到了成年。

所以暗之城居民一般不用为生活和学业问题发愁,如果考上了高等学府,还可以拿到一大笔人才补贴经费。

即使暗之城的对外交流几乎陷入停滞,城市发展缓慢,市民的脸上也普遍挂着笑容。曾有外面的学者评价暗之城模式——把单机游戏玩好,也是一种能力。

晚上七点,人造太阳早已经暗了下来,陆星哲换下工作服,关闭面前的计算机,走出了工作大楼。

旁边就是真理图书馆,虽然建筑名称还叫图书馆,但对市民开放的区域,只有一台台冰冷的计算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