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宗府出手救家主(1 / 2)

山西饮食自古是以面食为主,就是小麦,自家擀点面条,唐朝叫汤饼,扯点面片,倒上卤子(也叫臊子呼噜呼噜一吃,也吃黄米面,叫糕面,是黍子去皮后成为黄色米粒,再磨成的面粉,上锅蒸或煮,熟后很黏,放盆子里一顿揣,成型后分开小块,称为素糕,蘸着菜汤吞进肚子,是吞!很神奇的吃饭,嗓子眼很大!也可分成小块过油,称为油糕。

易安准备搞刀削面,填补山西饮食空白,要不还得等到元朝。

隔日,宗府的厨子、家主宗来友、还有管家老宗带着易安要的东西,几口铁锅很是抢眼,准备在后厨看着易安表演。

“来几个人帮厨,睁大眼睛看着”随着家主安排,开整。

刀削面和面时,要加入鸡蛋,增加面条的韧性,根据面粉的量另外加少许的盐,让面条更加劲道,之后让面醒着。

“难道东来顺也用如此精盐吗?雪白,味正,太浪费了!”老宗和老吕一个模样,没见过。

接下来就是熬猪油环节,等出了油,就是做卤子。

大厨做卤子没问题,只是加入炒这个环节,把猪肉切成丁煸炒,放入时令蔬菜,用现代的蚝油和鸡精,八角来提味,倒水咕嘟。

面一醒好,水一开,易安拿出小铁片子,削了几下,没啥手感不均匀,演示看着也不难,就交给帮厨。人家都是玩刀的,一看,就这?拿起刀咣咣削,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武林高手啊!

刀削面捞起来,可过可不过水,放卤子,嗯,还有个最重要的环节。碗里撒些辣椒粉,滚烫的猪油一浇,香气飘飘,大增食欲!

几个大厨一人一碗,呼噜呼噜吃,不是没礼数,稀罕吃食刚做出来,谁知道好不好,他们不吃咋知道。就那个吃饭的声音馋的老宗淌口水。

“好吃,主家,这个刀削面好吃,面筋道,卤子香,吃在嘴里辣辣的,吃了还想吃”厨子没文化,一句好吃行天下嘛。

“好,好,再削些来,给内院送些,都尝尝“宗来友觉得饥肠辘辘,不吃一碗过不去。

满院都是吸溜声,厨子和面、削面好不忙活,易安还是在指导。

“面要活的硬些,太软了没办法削,用刀太慢,要用铁片片,府里做个趁手的,调料要适量,既要把味提起来,还得省着用”

“赵郎,俺们是厨子,用刀顺手”你看,厨子还要犟!

“你tm厨子是做菜的,天天削面学个求的本事,随便找个伙计就干了,做好卤子才是正事”后世都用机器削,不就是因为没有技术含量嘛,能替代人工,效率还高。

随后厨子就开始用铁片片,怕啊,主家要是看谁刀削的好,摁到这个位置,前程就算完了,炒菜才是本事,削面算是体力活了!

两天出师,三天后开业,名号:潞州第一面!东西都是现成的,调料、美酒从杜娘子那里买,无非就是铺面呗,大家族都这样,没有铺面就去买,买不到就去抢,抢不到就去砸,主家都要夸办事有功的!东来顺太高端,知道里面好,可没点身价不敢去,按贯汇帐!刀削面则不然,一碗汤饼1文,虽说比平时的5文汤饼贵了2倍,咬咬牙吃一顿也未尝不可!刀削面的出现彻底点燃了潞州百姓热情,都爱吃面,那是刚需,可翻来覆去的就是一种,现在有了新花样,有条件当然要见识见识。这是高端局,与苦哈哈的百姓无关。潞州各种家族子嗣都不少,既然都说好,那就吃呗,东来顺能搞一桌,1文的面算个屁!

开业当天卖了3碗!加上其他,营业额6贯!

“老爷,赵郎了不得,虽说比不了东来顺,可不用那么多大厨,几个伙计削面,大厨做做卤子,省事!利润也不比东来顺少”

“嗯,有钱人不能天天去东来顺,但可以天天来第一面”宗来友点点头,有自己的见解。

“赵郎说,最好在各县都开酒肆,把潞州第一面的名气打出去,这样钱自然会多,恐怕能做成老字号!”

“那东来顺他怎么说”宗来友问道,意思是为啥东来顺只开了一家,各县里没有?不是自己人,有疑问。

“我也问过王府的吕管事,东来顺要羊肉、豚肉,就潞州城这一家,王府就派了2个管事去贩卖也不够,就算是开了,客人去酒肆也不一定能吃到,反倒砸了招牌!”有些道理,唐朝以吃羊肉为主,各个县里的羊肉、豚肉就少了许多,毕竟县里有钱人也少,这些材料原地采购是正常操作,若当地采买不到,就算不惜成本从潞州城运过去,潞州城里还有个东来顺呢,真缺东西顾哪个?砸招牌是肯定的。

刀削面就没有啥顾虑,豚肉用的不多,面粉都有,就算真缺了,去大户人家拆借些也能过去,就连厨艺也没啥太高要求。

既然道理说的通,那就去办,主家一定,管家就支钱粮,带上厨子就算开拓市场了。

晚上,易安在屋里琢磨这临水村,离家三个月,寿星爷身体可好?大哥赵易平在干啥?零零散散这是想家了。

听到院子人大喊,乱糟糟的一片,爱看热闹的恶习改不了,宗府的热闹肯定去凑凑。

扯住一个的下人,问问啥情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