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神(1 / 2)

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关于蚕神的传说。这些传说中关于蚕神的形象说法都不一样,但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说法认为,蚕神是一个身上披着马皮的女子“马头娘”。宋朝戴埴引用唐朝人的话说:“蜀中寺观多塑女人披马皮,谓马头娘,以祈蚕。”每年腊月十二,民间称这一天为“蚕花娘娘”的生日,相传“马头娘”就是这一天出生的;第二种说法认为,蚕神是两人,在《后汉书·礼仪志》这本著作中,刘昭注引《汉旧仪》说“今蚕神是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第三种说法则认为,蚕神指的是嫘祖,《路史后记》说,北周后,“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

这三种说法各有传说,其中马头娘和嫘祖的故事流传最广。

马头娘

从前有一户人家,没有母亲,父亲和女儿相依为命。父亲尽心尽力地养育女儿,女儿也非常聪明伶俐。有一天,父亲有事要到远方去,留下女儿和他们珍爱的一匹白马。这马长得神骏健壮,跑起来如旋风刮过,而且能一日行千里。更奇特的是,这匹马十分通晓人性,它能够听懂人类的语言,大家都说这是一匹“神马”。

父亲出门时,嘱咐女儿说:“女儿呀,在我出门期间,这匹马就交给你照顾了,我不久就会回来的。”

父亲走后,女儿一个人在家,只有马儿与她做伴。每当她感到孤独时,就跑去跟马儿说说话,马儿虽不会说话,但它会摇头摆尾,好像完全懂得女儿的意思。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父亲却一直不见回来。女儿非常想念父亲,她开始担心父亲是不是出了什么变故。

有一天,女儿一边为马儿刷毛,一边又想起了出远门的父亲,于是对马儿开玩笑说:“马儿呀,如果你能够跑去把父亲接回来的话,我就嫁给你做妻子。”

谁料姑娘的话音刚落,这匹马仰头长啸一声,脱缰而去,一溜烟就跑不见了。

马儿一路飞奔,找到了父亲。原来父亲生了病,正在担心无法回到家中,却突然听见门外传来非常熟悉的叫声,抬头一看,正是自家的马儿。父亲又惊又喜,他跨上马背,马儿一蹬蹄,立刻往家中奔去。

马儿真的把父亲接回了家,女儿十分高兴。父亲觉得这匹马有很大功劳,就特别添草加料,精心喂养。可是马儿却不领情,不管父亲给什么精草细料,它都一口不肯吃,可是每当见到女儿出入,就奔腾跳跃,引颈长鸣,发出或喜或怒的声音。

父亲十分奇怪,便偷偷地问女儿:“咱家的马儿到底怎么回事?怎么见到你就嘶鸣,但是见到我就不理不睬?”

女儿见瞒不下去了,就只好把之前向马儿许过的诺言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十分不安,他思考片刻,低声嘱咐女儿说:“记住,这件事千万不可张扬出去。如果让人知道就太不像话了。你暂时就待在房间里,不要到马跟前去。”

第二天,父亲把弩箭装在了马棚周围,趁马没有防备的时候,射出了一箭,马儿被射死了。然后父亲剥掉马皮,挂晒在院里的一棵大树上。

过了几天,邻居的几位女伴来敲门,邀请女儿一同上街,女儿心里早就痒痒了,忍不住出了门,她跑到院子里的大树旁边,一下子就看到了晒在树上的马皮,大吃一惊:“这是我家的马儿吗?”

看到马儿的皮被挂在了树上,女儿觉得十分难过。她愧疚地走到马皮前,想要去抚摸一下马皮上的鬃毛,谁知道马皮突然张大开来,往女儿身上一扑,“呼”地一下,一阵风似的把她卷走了。女伴们都吓得尖叫起来,赶紧去找女儿的父亲。当父亲赶来时,女儿和晒在树上的那张马皮,早已无影无踪,不知去向了。

原来,马皮把姑娘卷起来,飞到了一个很遥远的叫作大踵的地方,那里人迹罕至,漫山遍野都被桑树所覆盖。姑娘披了马皮,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原形,变成了一个圆滚滚的马头形状的蚕。那里没有其他的食物,她就靠吃桑树的叶子过活,慢慢就成为了这片桑树林的主人。后来,天帝封她做了蚕神,终于能自由地变换成人形了。

虽然姑娘已经成了神,可是因为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心中十分愁闷,每当她思绪万千的时候,便不断地从口里吐出长丝,寄托着她悠长不尽的思念。蚕神居住的那块地方,被后人们称为“呕丝之野”。据到过那里的人说,每逢春天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美丽年轻的女子,跪在桑树枝杈上,口里不断地吐出又白又亮的长丝。人们都亲热地称她蚕神姑娘。

从此以后,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二,人们都会举行“拜蚕神”的活动。四邻八乡的养蚕人纷纷在各自的家中供奉起“蚕花娘娘”的塑像或“马张”——一种印有马头娘的木刻像,然后备上大鱼大肉,供上香火,由家中的蚕妇先行祭祀,祈求“蚕花娘娘”保佑来年收获更多的蚕丝,然后一家老小从长到幼轮流着祭拜。条件好一点的蚕农,还会请些民间艺人来家里唱花蚕(一种民间歌谣、演皮影戏等,颇为热闹。

蚕神嫘祖

《史记》上记载:“黄帝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西陵在现在的湖北省西陵山,传说嫘祖为天女神童,她自幼聪明伶俐,善于思考,方圆无人可比。嫘祖成年后,她的聪明才智都发挥到了为人们造福上。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衣服,嫘祖看到百姓们不管刮风下雨,身上都没有东西蔽体。于是,她下定决心想要改变这个现状。

有一天,嫘祖在西陵的山上发现了一种被称为桑树的大树。树上有许多白乎乎的蚕虫,嫘祖发现蚕虫能吐出蚕丝,结成蚕茧。那丝摸起来轻巧透气,是绝好的材料。嫘祖把蚕茧摘下来,发现一个蚕茧能够扯出很多的丝来,可是无法连成片。于是,她又把蚕茧放到水中泡了片刻,这下抽出的丝既柔软又坚韧。嫘祖很高兴,她经过横竖交叉,把丝细细地连接起来,织成了白色的一大片。她很高兴,又接着抽丝,做成了一件可以上身穿的衣服,十分轻巧,不会妨碍平时的劳作。嫘祖穿着这件新衣让大家看,大家见这衣服又能蔽体,又能挡风遮雨,对嫘祖赞不绝口,称这个女子聪明过人,逢人就说嫘祖的故事。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了黄帝耳中。

第二年的春天,黄帝挑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带着随从常伯等人,到西陵山访贤问道,正巧遇见了嫘祖。她身上缠着一条金色的腰巾,上身披着一件丝巾,在阳光下,丝巾闪着点点光彩。嫘祖正在蚕园里拣蚕茧,面前已经堆了一个茧堆。黄帝看着嫘祖,心中暗想:难道这个女子就是传说中那位“育桑养蚕”的姑娘?

伴随在黄帝身旁的常伯明白他的心思,立刻上前询问:“姑娘,请问你这是在做什么?”嫘祖抬起头,看了看黄帝和常伯等人,觉得他们说话有礼有节,应该不是一般人,就把自己育桑养蚕、抽丝织巾的故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们。

黄帝之前听到过传言,现在又亲眼看到了嫘祖身上的衣物,认定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他想,如果让嫘祖把这项技艺传授于天下人,既能让大家遮体,又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更替衣物,可保暖遮阳,有百利而无一害。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