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外殖民之始(2 / 2)

这样想着,李儒当即问出了自己的疑问,荀或和郭嘉也同时看向楚歌。

楚歌哑然失笑,挥手道:“也罢,是朕想茬了,万事不可圆满,既然粮草不济,就按原来的计划,来年再东出不迟。”

三人点头,不再追问。

楚歌又道:“虽然我等没余力东出,可若有难民渡江来投,你等也一视同仁,就近安排在江南地区,来年好行耕作之事。”

“是,陛下。”一众官员连恭敬应道。

一路西上,楚歌特意让船靠北岸而行,沿途中,他不是看到北岸的人拖家带口,想坐船渡河求生。

见到这种情况,楚歌能想象大明地区必定遭灾严重。

“不知幼平有没有找到地方,替朕带来好消息?”

楚歌虽然让科学院发明了不少的耕种道具,曲辕犁、水车,也让农学院的人教导百姓精耕细作,用农家肥肥田。

可这时代的粮食产量还是感人。

他希望周泰的海洋之行能一切顺利,给他带来好的粮种。

占城。

被楚歌怀念的周泰,此时正带着一众土着攻城略地。

凭借大乾士卒的素质,和相差几个代差的兵器、铠甲质量,大军到处,可谓是所向披靡。

战斗过后,周泰教过一个年轻的土着,指手画脚地说到:“告诉他们,今后好好种地,有的吃,有的穿。”

“系,系,将军。”土着点头哈腰地跑去大声告诉其他人。

周泰满意的点头,这土着小伙,可是指导员花费了很大时间,才教出来的翻译。

就在周泰正要带人继续攻城掠地的时候,有传令兵匆匆跑来道:“将军,后方传来好消息,种下去的稻米熟,还是大丰收。”

闻言,周泰精神一振,连拉过身旁副将道:“我将没记错的话,这批试验田是在五十天之前种下的?”

稻米,是周泰此行最大的目的,军中将领自然也知道,并且人人记在心上。

面对周泰的回答,副将肯定的点头道:“将军,你没有记错,我记得也是这个时间,大伙说是不是?”

“对,将军,小的也记得是五十天前种下的。”

“没错,不会有错的。”

环顾四周,周泰见人人点头,顿时大笑道:“好啊,陛下要的稻米找到了,我等可以回家了。”

听到回家两字,众人心中一振。

这趟海洋之行,是大乾第一次远洋,自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大海上,他们也遭遇了风暴,有人掉进海里消失不见。

在占城的原始森林中,他们也遭遇过疾病,有人不幸离世。

哪怕面对土着,虽然战事顺利,可也不是没有伤亡的。

一听回家,想到家中妻小,大家顿时没了继续战争的心思。

好在众人这趟旅行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带回稻种,打下多少地盘还是其次的。

回到后方城池,周泰先是确认了事情的真假,然后召集军中将领和内政官员开始商量起回程的事。

有官员出来道:“虽然陛下当初只是让我等探查中南形势,带回稻种,可我军既然已半据占城之地,无故放弃,实在可惜,下官愿意留守在这里。”

出海探查这种事风险大,能跟随而来的士卒或是内政官员,大都是年轻人,而且是胆子大,敢冒险的年轻人。

风险大,意味着收获大,一趟远洋之旅下来,尤其是找到了陛下所说的稻种,回去后,必然高升。

可有眼光的年轻人知道,若是大乾能占据这里,每年给国内提供不菲的粮草,做成后,更是功比天高,日后定能平步青云。

“将军,下官也愿意留守。”

周泰作为此次行军的主官,他的意见决定了在场所有人的前途。

听着这些官员的话,周泰也觉得有道理,他们这些人辛苦打下的地方,若是直接还给那些土着岂不可惜了。

想到这里,周泰直接道:“你等派人去统计愿意留下人员的名单,谁愿留下,本将一律批准了。”

众人大喜,连起身拱手道:“谢将军成全。”

愿意留下的人比周泰想象的还多,毕竟大家都是聪明人,这地方得天独厚,哪怕稻种传回国内,想普及天下也不是短时间的事情。

如此一来,占城之地,之后这些年必定被陛下时刻记在心上,他们这些愿意留下为大乾开疆拓土的官员,必定也能简在帝心,日后前途不可限量。

今次能留下,之后能主政一方,或许都是依赖先行之功,日后怕是没有这么好的机会。

船队回程,塞满了满满的稻种,除了稻种,还有一些中南地区独有的植物,一些香料也在其中。

经过两月航行,周泰终于回到江南。

这一回来,顿时轰动了。

一年三熟的稻种直接被官府接收,趁着年节还好,立刻安排在江南地区种下,说是能赶上秋粮收获之时。

面对这等祥瑞之物,民间百姓自然将信将疑,在不敢置信的同时,大家也都期望这事是真的。

一时间,报纸上长篇累牍地开始报告水稻的成长过程,以及各种香料的价值。

这期间,自然连带提到海外的地理和物产。

听到海外遍地是价值千金的香料,那些土着傻傻的不知道怎么种植,收获之后更是把香料当柴火烧,一众商贾顿时眼冒红光,心中盘算开来。

对于中南和南洋的情况,楚歌也没让归来的人隐瞒。

甚至有官府默认海洋之外的秩序,殖民前期,随打下的地盘,暂时归属谁所有,就连那些土着,只要过去的人不是太过分,也能召集土着做工、种植。

种种政策在民间流传,虽然大乾官方一直没有认可这样的话,可也没有出来反驳。

这种默认的态度,让一些已经完成资本累积的商人炸开锅了。

一时间,大航海成了新话题。

有心急的商人,见周泰麾下出海的也是风帆木船,又见报纸上堂而皇之的公开中南地区的海图。

顿时召集水手准备前往海洋发财。

除了这些商人,一些穷困潦倒的人也大着胆子加入,想借此改命。

有冒险的人,自然有观望的人。

有心人忍住心中躁动,等待第二批人员归来,他们想看看海洋之外,是否真像大家所说的遍地黄金。

时间一天天过去,沿海地区逐渐热闹起来。

来到这里的人发现,其实不往外海走,只要手中有船,也能赚个不少。

一:他们可以出来扑鱼,这海中的渔获比之长江之上,不知道多了多少。

二:他们可以帮着运输海盐。

三:有些人看到北岸时常有大明的船只南渡而来,也开始做起行脚商人,帮着带难民或是大明有钱人南下。

一时间,本就红火的造船事业,在各地商人蜂拥而至下,再次迎来了新一轮的扩张。

另一边,几个月过去,北方中都的战事也进入了尾声。

这天,几路大军终于攻破中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