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割湖草(1 / 2)

由于老三落水,全家人都深陷在伤心和痛苦之中,家里的空气显得异常的沉闷和压抑。大人不爱饭,小孩很少笑,更不敢打闹。生活像一架缺少润滑油而不能灵活运转的机器,干巴巴的,枯燥无味。

下半年刚开学,到校的老师们听到老三落水的噩耗后,大家都心里一沉。遇着老大一家人也不好微笑,只是机械的打一下招呼。因为他们不好怎样说。劝老大的妈妈节哀,又怕引起伤心;勉强谈笑,又怕打乱尚未平静的心里。

只有那些下了课无拘无束的小学生,他们照样在无忧无虑的追赶,男孩子在欢快的拍皮球;女孩子在活泼愉快的跳绳、踢毽子、跳行子。

有一天,教体育课的黄老师对老大的父亲龙支书说:

“你们家老三,刚学会走路不久,还走得不很稳,平时走路的速度又不快。怎么那么快就落到水里了?这个主要原因还是学校离水太近。学校周边的水不仅多,而且深。前面是关公塘,后面是凤凰湖。不会游泳的小孩子、大人稍有疏忽就有危险。有一次,我在操场上体育课,一个篮球滚到塘里去了,就捡不到,只好让它漂走了。我们的学校在这个地方其他都好,就是周围的水太多。这样很不安全。”

“你说的很对。这个修防会做学校不合适。主要是离水太近。要是这次落水的是一个学生,怎么向家长交代?”龙支书说。

“是啊。这里原来本是修防会,又不是办学校的场所。我建议:您向县教育局和公社反应一下情况,为了学生的安全,把这个学校搬走。”黄老师说。

“你这个意见提得很好。”

于是,父亲召集校长和另外几个负责人一起研究了一下。向公社和县教育局提交了一个《关于请求整体搬迁星火联校的报告》。上级马上批示:同意将学校整体搬迁至星火公社机关所在地附近。

学校当机立断,决定马上搬迁。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后,开始了学校的搬迁工作。

为了配合学校的搬迁,老大全家也迁到了金龙山学校。实际上是在金龙山小学借一间房子暂住。其实,爷爷和父亲在老家荷花园已经开始选址建房。

金龙山学校,只有两个老师。一个女老师,就是莫老师,她是从公社联校调来担任金龙山小学校长的。她结婚不久,爱人在部队,是个军官。莫老师是个正牌的军属,她的房门上贴着“光荣军属”。

莫老师的脸比以前更加圆了,身体还是像以前一样胖胖的,还是白白的皮肤。莫老师为人很好。对人总是轻言细语;对学生总是和蔼可亲;对家长也是耐烦耐心。她亲切的叫老大的妈“龙师母”,老大一家又和莫老师成了好邻居。金龙山小学,其实只有两个复式班。莫老师教的是三、四年级的复式班;还有一个四十多岁的男老师姓赵,他教的是一个一、二年级的复式班。五六年级的学生都在公社联校读书。一个教室里一边坐一个年级的学生,一个年级十几个人。给这个年级上课时,另一个年级的学生就做作业。

迁到金龙山来后,由于妈妈失去了学校炊事员的工作,家庭经济相对困难些了。于是,爸爸想出了一个办法:要老大和老小两兄弟周末到凤凰湖去割草做柴烧。并且给予一定的奖励。每割一百斤草,奖励五毛钱。以此提供家里部分烧柴,作为煤的补充燃料,以减轻部分家庭负担。妈妈除了洗衣煮饭外,还要到园里种菜。妈妈还有一门技术:做衣服。人们一般把做衣服的人叫裁缝师傅。一年上头,妈妈也要做一点衣服,赚一点家用。全家吃的大米是从荷花园运过来的。这段时间,爷爷住在荷花园,负责建房的具体工作。老大一家只有父亲是吃国家粮的,其他人的户口都落在荷花园生产队,都是农村户口。这种家庭就是“四属户”,又叫“半边户”。

一个晴朗的星期日,老大带着老小挑着一担箢箕,每人拿着一把镰刀到凤凰湖去割草。凤凰湖到了秋天,水退了的时候,那些洲子上长出很多八根子草来,附近的社员都来割草,挑回家晒干后做柴烧。大人割草与小孩子不同。他们是用草刀砍。一把长长的草刀,将草刀的把夹在腋窝里,身子一转,草刀就可以砍翻几米长弧形的草。大人挑草是用架子,一担能挑一两百斤。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