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烂荷叶,走对风(2 / 2)

“哪能天天玩?也要做点事啦。”妈妈说。

“做完事再玩啦。”

“建满你们两兄弟不要在半路上玩水啦,要笔直回家。”

“好呢。”

“再见!”

送走建满和良满后,那皮走对风的烂何叶总是在老大的眼前浮现。这是他第一次见到的奇怪现象。说给其他大人听,都不信。要那个晒谷的大人出来作证,他也支支吾吾不说真话。后来,老大才知道:那个晒谷的大人出身不好。他怕说了挨批斗。老大传说了一阵后,因为无人相信,也就没有兴趣再说了。因为每一次把它当神话故事一样津津乐道,可听的大人们最后的结论是:

“小孩子喜欢吹泡泡。”

可是,老大自己心里知道,真的没有说瞎话,说的都是真实的情况。你越说得生动形象,大人越认为你是在吹泡泡。

人类大概都是这样:自己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都是把它当着一个故事。而故事不是实事。只有亲身经历了的才是实事。人类对大自然发生的一切,不管怎样都是不加任何思考的接受。认为那是天生的,天生的就是合理的。你如果怀疑大自然的现象,人们定会怀疑你的脑子有问题。比如,天下雨,电闪雷鸣。老大问一个大人:

“天下雨时,为什么会首先闪电,紧接着打雷?出太阳时,为什么没有闪电和雷鸣?”

“你有点宝气吧?天下雨,当然就扯闪子打雷啦。各都不晓得。看你平时一个聪明的样子”大人说。

又如,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一样。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以前,从没有人怀疑过,也没有人反思过。可地球上偏偏就出了个宝里宝气的牛顿,他就在问苹果为什么从树上往下掉的原因,并且反思,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呢?而是向下落呢?于是,老牛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种不常见的“逆风而行的烂荷叶”现象,小朋友觉得很奇怪,很不可理解。说给大人听,要不就是他们托词没有空不听;要不就是敷衍了事;要不干脆骂他是“说鬼话”。老大得不到半点解释和启发,却只能把一连串的问号留在幼小的心里。

“烂荷叶怎么能够逆风而上呢?烂荷叶逆风而上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水下有一个动物在推着它前进吗?烂荷叶为什么能变化呢?难道真的有鬼吗?鬼究竟是什么东西?难道人们说的鬼,是一种人们不认识的动物?”

不知道。

有一天,父亲正好回家了。老大把烂荷叶的事说给他听。他听了后说:

“你的这个烂荷叶的故事,还附带有一连串的不可思议的变化。我们搞教育工作的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认为:烂荷叶,既不是鬼,也不是神。现在,我来给你做一个分析,你看怎么样。

首先,烂荷叶走对风。我估计,肯定是烂荷叶下面有一条鱼在吃那根荷杆,鱼一边吃,一边向南边游去,于是就变成了走对风。

后来变成牛鼻子,那是烂荷叶被鱼吃着吃着,渐渐的下沉后,露在外面的荷叶变得更小了。远远地望去好像是牛鼻子浮在水上一样。这时,荷叶全部沉到水里后,烂荷叶不见了。那条吃荷叶的鱼游到水边来了。就是那条大青鱼。

至于突然又出现了一皮小的绿色的荷叶,我认为也是正常的。因为那个水田和那片荷叶是相通的,都是在关公潭。从藕塘那边偶尔漂过来一节藕根在那里长出一片荷叶也是有的,只是你平时没有发现那片荷叶而已。”

“那为什么,风一吹,那片荷叶就没看见了呢?”老大问。

父亲略停了停又说:

“那片小荷叶,风一吹,把在水的那一面翻过来了。荷叶在水的那一面和水的颜色本来就很接近,加上天又快黑了,你又不是近距离的观察,远远地望去,好像是不见了。

至于那个长毛的水鱼,更不奇怪了。有一种水鱼全身是长毛的。只是很难见到。

这个事情奇就奇在这里:本来这里发生的事情都是一些单个的现象,被你串到一起了,就神了。”

“原来是这样啊?”老大被父亲说得有点服了。

“不过,你这种穷追到底的精神,是不错的。学习,就是要有这种精神。”

“啊,是这样。”老大不知道是自己看错了还是父亲说的对。

“肯定是鬼。今后关公潭那边你们两兄弟不要再去了。”妈妈说。

“哦。”

“那皮烂荷叶,那条青鱼也不可能全部吃完啊?剩下的,应该又会浮出水面啊?为什么水面上再也没有看到那皮烂荷叶呢?”老大的脑海里还是有疑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