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往日微差”(2 / 2)

这时,父亲回来了。他带回一张《湖南日报》。报纸上有一则消息说:

“今年湖南扩招2人。在已上线尚未被录取的考生中录取。证明你还有希望。”父亲说。

到了十月份的时候,父亲又带回来一张《湖南日报》。上面有一则消息说:

“今年湖南的大学招生工作业已结束。今年再没有录取通知书发了。”父亲说。

老大一听,伤心到了极点。眼泪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他连忙跑到屋后的竹山里,一只手抓住一根大斑竹,任眼泪不停地往下流。

朋友,当你经历了千辛万苦,而没有收获你应该的收获时,你的心情将是如何呢?你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吗?你见过渔民辛辛苦苦花了一年的时间养了一塘鱼,而一夜被洪水冲走的痛苦感受吗?你见过那金黄色的稻子突然被淹没在滔滔的洪水之中的惨象吗?老大此时的心情,就像冲跑了鱼儿的渔民,就像被洪水淹没了稻子的农民。

他躲在一窝茂密的竹丛里痛哭着。谁也不知道他在痛哭,谁也不知道他破裂的心在颤抖。他想:为什么自己的命运是如此的悲惨?超出高考本科线18分,为什么大学不录取呢?那超过1分的都录取了。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

“苍天啊!您的大道不是对天底下勤奋的人给予应得的报酬吗?您为什么不给我报酬?我哪里不对?我错在哪里?”老大在心里哭喊。

他不吃不喝,整整睡了一天一夜。起来后,在日记本上痛苦地写下了一首诗。

七律感怀

近来暴雨下连绵,致使书生感万千。

鹏鸟高飞看世界,鲲鱼击水到天边。

游完宇宙神奇处,阅尽人间锦绣篇。

世事如棋难料定,一封佳信到堂前。

写完后,他把它誊写在一张稿纸上,摆在书桌上。准备进一步修改。

有一天父亲看后,把它修改成:

七律感怀

滂沱大雨近连绵,落选文人感万千。

往日微差知后悔,今朝尽力着先鞭。

游完学海神奇处,阅尽书宅奥妙篇。

待到明年佳节里,漫天鹊报凯歌传。

他一看,父亲的意思是,之所以没有被录取,就是因为他的成绩还不是很好。还有微小的差距。他不知道“微差”是什么意思。超过18分,为什么还有“微差”?为什么那个只超过1分的就没有“微差”呢?又没填清华北大,他自知不是那块料。他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与生俱来的智力都不能达到清华北大录取的要求。可是,他填了服从分配。他只要录一个普通大学,冲出乡关,便实现了他心中的理想。这也难道还有“微差”么?为什么总是把责任怪到他的头上?他对此大惑不解。

录取是绝对公平的。是从高分录到低分的。低分录了,高分为什么没有录?通知书没有发给他,那就是说,肯定有问题。问题在哪里,不得而知。他想,现在和父亲争论“微差”并没有什么意义。

这个疑惑就像一团疑雾缠绕在他的心中。

下半年,他就在这样焦急的等待通知书和浪漫的空想之中蹉跎岁月。

有一天,莫老师对他说:

“你今年一参加高考,就考上了。这个说明你学习上没有问题。可惜没来录取通知书。我想,你的政审应该没有问题,那一定是体检环节出了问题。我建议你,明年继续参加高考。完善其他环节。你一定能实现你心中的梦想。不过,明年参考,挑战更大。单凭自己在家边工作边复习,恐怕难以取胜。你最好是去县一中插班复习,背水一战。”

“好的。谢谢莫老师。”

联校放假了,龙老师回东方红学校看望老同事,正好遇上刘老师。

“今年没有去成,太可惜了。怎么办呢?”刘老师说。

“我想到县一中去插班复习。”

“正好,我儿子也在县一中复习。他住在我女婿家里。我女婿是县一中总务主任。你如果去,明年就和我儿子一起去。我写封信给我的女婿,要他关照你。”刘老师又说。

“太感谢您了!您真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啊。”龙老师紧紧的握着刘老师的手。

第二天,龙老师又回到星火联校,正好又遇着了莫老师。

“我超过本科录取线18分,没有录取。有一个考生只超过1分都录取了。不知怎么搞的?”龙老师向莫老师说。

“肯定不是成绩问题,可能是体检的问题。”莫老师说。

“我父亲说,是我的成绩还差一点。”

“不可能。你下一步怎样走呢?”

“刘老师也劝我去县一中补习,再考。我想和家里商量一下。征求父母的意见。”

“自己的大事,主要是自己拿主意。”莫老师说。

“对!”他觉得莫老师说得非常正确。

“你如果去县一中去补习一期,一定能考上的。”莫老师说。

“谢谢您的鼓励。”

“祝你早日成功。”

“好的。”

老大急急忙忙回到家里,对父母亲说:

“明年,我要去县一中插班复习。准备再考。”

父母亲突然听到老大做出一个这么重大的决定,当时沉默不语。一没有表示反对也没有表示赞成。

“明天,我要去联校办一个辞职的手续。我要辞去联校民办老师工作,背水一战。一心一意去县一中复习迎考。”他接着又说。

“联校的事,我会去向曾支书和陈校长说的。”父亲说。

“那好。”他放下心来,重新复习。

“就是怕……”妈妈说。

“怕什么咯?”

“要是大学又没有考上,民办老师这个饭碗又丢了,那就是扁担冒扎——两头打塌。”妈妈说。

“舍得舍得。没有舍,就没有得。”爷爷说。

“是啊。古人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老大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