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秀才不怕上考场(1 / 2)

时间就像志溪的流水,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

县一中设了一个考点。一中的学生不要外出参考,可以在自己的考点参考。暂时,都不知道自己在哪一个考室。大家都在做考前准备。老师要学生每人准备一块透明平板玻璃,或者一块平整的木板也可以。用来垫在试卷下面,以免桌面不平整,笔尖戳在桌面的小孔里,把试卷戳烂了,以为是考生做的舞弊印记而误废试卷,耽误大事。把钢笔都打满水。参加高考用的钢笔,笔尖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每人用玻璃瓶带一瓶白开水。最难的就是,调试好心里。

准考证发下来了。1979年7月7日上午考语文,下午考历史;7月8日上午考数学,下午考地理;7月9日上午考政治,下午考外语。三天的拼搏将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考得起,穿皮鞋;考不起,穿草鞋。”张老师每每遇到学习不认真的同学便用非常严肃的表情这样告诫。

同学们知道,张老师把老师和家长这两个职位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他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是以这两种身份向大家说的。但是,还是有些不同。越是自觉学习的学生,他就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给你说话;越是不自觉学习的学生,他就是以家长的身份给你说话。

同学们知道,无论张老师说什么,无论张老师怎样说,都是一个心意。那就是激励全体同学考出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7月6日,抢皮鞋的时刻快要来到了。张老师谆谆教导大家:

“你们要睡好这三晚的觉。睡不着时,就数数:1、2、3、4、5、6、7、8一直数到睡着为止。”

半夜时分,龙乐平这不听话的脑袋,就是睡不着。他已经数到成千上万了,可还是睡不着。他越数越睡不着。天亮了,他终于还是没有睡着。索性起床,抖擞精神,装着睡好了的样子,迎接第一战。

七月七日,当他走到考场外面时,看到学校好多地方都用石灰划了警戒线。并用石灰写着几行醒目的大字:

“银城县第一中学高考考点。”

“保持肃静,闲人免入。”

“考出优异的成绩,为母校争光!”

石灰线外面是一排民兵,背着步枪立正站在那里担任警卫工作。特别是步枪上那把明晃晃的刺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显得特别威严而又使人敬畏。

他走进考场后,只见原来的讲台前面用两张讲桌拼在一起,搭成了一个高高的监考台。监考台上再放着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主监考老师就坐在台上。像一个威武的哨兵在监视着整个考场的一举一动。副监考坐在后面。监考老师是县教育局统一安排的,不是本校的老师。大家都不认识。考场里的考生是前后受鉴,谁也不敢搞小动作。

大家认为:看两分题目,丢一世英名。划不来。

高考长长的预备铃声,显得特别的刺耳。监考老师在作考前讲话。要考生沉着应战,冷静作答。可考生哪里能冷静得下来,龙乐平尽管去年参加过一次高考,但他的这颗不听话的心仍是在激烈地跳动。他如是只好反复安慰自己:

“将军不怕上战场;秀才不怕上考场。不怕,不怕”

当试卷发下来后,他已进入答题中,那事先的所谓高考恐惧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第一天考完后,虽然一晚未睡,但他的精神大振。因为高考作文题是:

“陈伊玲的故事”。

那篇何为的散文《第二次考试》,他以前看过,多么熟悉的故事。他知道,他的语文应该考得不错。初战告捷。

7号的晚上,睡在床上,他又是数数:

“1、2、3、4、5、6、7、8”他又是数到成千上万了,可还是睡不着。还是越数越睡不着。又是天亮了,他终于又是一晚没有睡着。他是连续三天三晚没有睡觉。坚持了三天的考试,到9号下午考试时,他已经有点模糊了。但还是坚持考完了。那真叫累啊。搞完高考,真是精疲力竭,昏昏欲睡。

9号晚上,本来是可以睡个好觉了,可是,这些离校远的不能回家的住宿生,又不自觉地聚在一起,畅谈海阔,高论天空。

“大而言之,是为了向……报喜。”

“小而言之,不就是为了那双皮鞋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