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国狂想曲的序(下)(2 / 2)

而弗朗茨大帝废除执政官制度的做法,在此时终于结出苦果,元老们相互推诿责任,搞政治倾轧,东南战事遂陷于糜烂。

阿提拉二世扩展迅速,很多东南行省的总督与之眉来眼去,更有许多将领做了内应,直接开门献城,匈人铁骑几乎没有任何损失的占领了整个希腊,并一路北上,兵临多瑙河,进入了潘诺亚行省。

随着二次布城会战,阿提拉二世饮恨布达佩斯城下后,其四子阿提拉三世继位。该君继续整军经武,在政策上改善匈人和罗马人的对立仇视情绪,大量使用罗马官员,建立起了全面系统的政府机构,并组建了募兵制的罗马军团。

一方面缓和同罗马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出兵东日耳曼地区和西斯拉夫地区并联络罗马共同出兵,要求其断绝互市,罗马元老们则认为可以解决北部边患,而此举直接导致两地的蛮族倒向了匈人,匈人征服了大片游牧部落,人口、财富、领土和声望进一步提升膨胀,阿提拉三世成为了北方平原的万王之王。

十年,阿提拉三世攻入布达佩斯,在该城移立王庭,登基称帝。他同时成为了匈人大单于、日耳曼之王、西斯拉夫的保护者,以及东罗马皇帝。

此时,罗马内部由高卢农民引发的农民起义已经一发不可收拾,高卢波旁家的王爷和元老们已无计可施。

地中海地区海盗猖獗,元老们与走私犯相互勾结,罗马帝国对其自身的西洲领地基本失去了控制,大量防御斯拉夫部族和波兰地区的生日耳曼劫掠的二线军团被调动到高卢镇压起义,剩下的自由民军团作为主力精锐则驻扎喀尔巴阡山脉和布达佩斯西面的坚城中,防御和牵制匈人。

但已经获得整个北方平原效忠的六军和三近卫,已经不需要顾忌喀尔巴阡山脉的军团,不必啃下一座座东部坚城和关隘,才能窥探罗马了。

佛朗茨十七世十七年,随着叛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脉,阿提拉三世整顿六军三近卫,合称九部,这个体系出来的也称九部子弟。

点集大军正丁六万,配合十余万军奴(多为罗马战场降兵和数万蛮族军队,总兵力二十余万绕道日耳曼地区,从罗马帝国北方南下直扑罗马半岛,以支援盟友协助平叛为由,以热情的炮火和屠刀,一月时间连续支援了六十余城,一直支援到威尼斯附近。

阿提拉三世给此时被夹在中间和困在山里的自由民军团军阀们提供了两个选项:要回援罗马,就出城和匈人的九部天兵碰一碰;要么立即改旗易帜,为王前驱,跟着匈人一起支援罗马,把罗马城给支援下来,去杀那些泥腿子和破产公民,可以期待在新王朝成为公民甚至贵族,而不再只是自由民。至于原地坚守,那就等着饿死吧。

恰逢此时起义军在罗马皇帝辖区屠杀元老和骑士,军阀们和背后的地主金主一商议,同时也伴随着阿提拉三世五个大公十五个侯爵封下去,这八九万人,作为哈布斯堡罗马最后可战之兵的十五个自由民军团摇身一变成为了阿提拉罗马麾下的正式罗马军团,成为了匈人帝国进军罗马城的急先锋。

随后的故事就不必赘述了,阿提拉三世很快定鼎罗马城,凭着六万多九部精锐,押着几十万罗马军队就打了天下,随后在伊比利亚半岛和南方领地随便挑几块难以收拾的地皮扔给实封的这些罗马军阀,大事就结了。

毕竟在三世看来,匈人以不过百万而御亿兆斯民,是入主罗马,不是要把罗马消化了,也消化不了,阿提拉在罗马城也要穿紫袍戴金冠,而不是头发一绺一绺的单于打扮。

但三世坐了江山没几年就不想坐了。

阿提拉四世就颇为瞧不起罗马人这一套,认为他们好享受,讲虚礼而无勇力,到他上台时开始推行发饰、衣冠匈人化,此举遭到了罗马人的反抗。

其中以镇守南迦太基行省,绞死了哈布斯堡罗马末代皇帝斐迪南十七世的迦太基公爵、镇守西摩洛哥行省的平南公爵、据守英格兰半岛的前哈布斯堡皇子自称弗朗茨十八世的三股势力挑头,史称三公之乱。

只是由于匈人的统治基本盘非常结实,加之定鼎之时的余威尚在,大刀阔斧之下剁碎了一堆食古不化的“前朝余孽”,结辫易服最终成功,实现了新朝雅政,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

阿提拉罗马帝国的疆域远超历代罗马,东部携带了西斯拉夫以及整个日耳曼地区和小亚细亚,包揽整个匈人半岛和西基辅罗斯在内作为嫁妆。

西统高卢,不列颠岛,迦太基,南抵摩洛哥,利比亚和埃及,对两河流域派驻军队,施加干涉,甚至通过闪米特人的效忠,对闪米特半岛都能拥有相当的控制力。

北达北海,留里克王朝的俄罗斯原本不臣服于这个蛮族罗马,随着四世五世两代鼎盛时期的匈人罗马不断出兵,尽管凭借着冬神庇护,打退了数次进攻,但不仅从基辅东迁莫斯科,还不得以接受了罗马帝国莫斯科大公的册封,对内称俄罗斯帝国,关起门来当皇帝(凯撒,直到以秦军为首的东方军队数次上门殴打,才让这个狂妄的小国放弃帝号,独立于罗马之后,称俄罗斯王国。

除此之外,阿提拉罗马还获得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维京部落以及索米王国的臣服,并向奥斯陆派驻了守卫军。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