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回 孔明出世(2 / 2)

无奈三国 问天 5672 字 11个月前

谈话中,刘明问孔融为政之道,以试孔融之才。

孔融答的也十分的巧妙。孔融说道:“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现今太尉大人这里,严明法度,使百姓知其有所为,有所不为。又办报纸,言明善恶美丑,是非功过,使其知应所为,应所不为。此以乃是为政之道之所极。远胜属下当初以德治理的境界。主公又何必再来问我。”

刘明听的是心里美。而且对孔融今后的治理能力也有所放心。最少这孔融绝对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愚人,他对自己的政策明白得很。甚至都快比自己更明白了。要是当初孔融更懂些军事的话,北海也不至于被管亥占领了。

没想到刘明正想着管亥呢,孔融也提起管亥来了。

孔融向刘明进言道:“主公。昔日融失北海,有负先皇守疆之责。然,融观管亥其人,绝非顽劣不堪之徒。其心中尚存大义,有是非黑白之明。只是生活无所依,这才聚众生事。从其破城之后,遵守言诺,不伤百姓分毫。其人还是可堪教化的。属下愿意为主公赶赴北海,劝其归降。还望主公恩准。”

孔融这话,真把刘明说愣了。本来刘明就要和袁绍爆发一场大决战了。这管亥绝对是要召回来,使其成为袁绍背后的一把尖刀的。可是,这从孔融的嘴里说出来就令人奇怪了。这孔融就不恨管亥夺了他的北海么?还是说这孔融从中看出了些什么?

想到这些。刘明试探着问道:“先生何出此言?难道先生忘了管亥的夺城之恨不成?且先生又是如何断定管亥的为人的?”

孔融笑道:“斯逢乱世,融不识军务。虽北海富有,民风淳朴。总是他人口中之肉,若如羊行狼群,总为他人所惦记。融忧心此事,决非一日。总恐城池易主之日,百姓受贼人所扰。亡于战火,无法安居乐业。融无计可施,只有纵情于美酒,以逃避此忧虑。然,北海易主之时,百姓安然无事,融为此雀跃不止,又何恨之有?且管亥能护得北海一方之民不殃及战火。融不仅不恨他,尚要感谢于他。至于管亥为人。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融在北海易主之后,颇受管亥的礼遇,于其相处多日。融焉有不知的道理。融以性命担保。只要主公肯招安管亥,管亥必然欣然而降。对主公忠诚不二。”

刘明一听,心里更乐了。这到不用你用性命担保了,只要我招安,管亥肯定得降啊。这管亥可一直就是自己这边的人马呀。

不过,这事还不能让孔融知道了。刘明只能忍住笑意,装着大受感动的样子,对孔融说道:“先生一心为民,为国。不顾自身安危。本公受教了。先生之美意,本公不敢拒。唯请先生以国事为重,珍惜贵体。让本公遣人护送先生同去。以策先生安全。还望先生不要推辞。”

刘明心想:让孔融去招安管亥也不错。最少什么人也不可能从这里想到管亥和自己的关系了。只是需要叫人跟着点孔融,到时候知会管亥一下别露了就成了。

而孔融得到刘明的恩准和信任。那孔融可就更高兴了。

就在大家都挺高兴的时候,一个小孩一蹦一跳的进来了。

孔融借着高兴劲,对蔡邕说道:“伯喈兄,此是犬儿,时逢入学之龄。幸喜伯喈兄乃是当世大儒宗师,还望伯喈兄能收下犬儿,以为教导。”随后,孔融又命这个小孩跪地拜倒,给蔡邕行礼。

此时蔡邕也正高着兴呢。而且好友之间,互为教导子女那也是常理之事。故此,蔡邕也非常高兴的答应了。

蔡邕既然答应了,那就得给这个小童取个好名字了。学童入蒙,由老师命名,那乃是常理。在此之前,童子只是有小名儿而无大号的。

蔡邕思前想后,决定借用刘明的明字给这个弟子,以望他明礼仪,明是非,明廉耻。

孔融对蔡邕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孔明,那是非常高兴的。寓意多好呀。可刘明就比较郁闷了。眼前这个小家伙就是孔明了。那诸葛亮怎么办呀?今后这孔明、诸葛亮不就成俩人了吗?

不过,也没多少的时间让刘明郁闷了。飞鹰传书,冀州那里有紧急机密事情来报。贾诩、杨军他们派人请刘明赶快回去商议军情。

刘明不敢怠慢,赶快就动身往回赶。不过,刘明走之前,还是交待了孔融明天就可动身去招安管亥了。自己回头就派保护孔融出使北海的人过来,同时也会把自己写给管亥的招安令带来。

等刘明到了议事厅。不错,刷刷齐得老四位,杨军,贾诩,荀彧,荀攸,这几个如今自己身边的主要谋士,一个不拉的全都在这里等着自己了。就冲着这几个谋士满脸兴奋的样子,刘明就知道,这回冀州来得消息肯定是好事。

可是,等刘明坐定之后,一听杨军的汇报,刘明万万没想到。自己还是估计低了。这确实是大好事,而且还是大大的好事。好到自己都无法想象了。竟然还会有这么好的便宜给自己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