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贾家进了学习班,向李爱国学习,陈雪茹分了房子(2 / 2)

要知道,这年月的工人并不像后世流水线的工人那样只负责打螺丝。

他们不是提供劳动力的耗材,而是工厂主人公。

他们在闲暇时间,还肩负为祖国研究技术发明的重任。

齐鲁德州家庭工业社的郭文德,根据外国人使用的煤炭原料和燃烧性能,发明了在煤球上打孔的蜂窝煤,从此蜂窝煤才流传开来。

京城永定机械厂当钳工时倪志福发明了“三尖七刃”钻头。

粤省农民育种专家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

这些都是劳动人民发挥智慧的经典案例。

李爱国“现身说法”,再加上有这些案例,辖区的住户们纷纷表示要在工作中开动脑筋。

他们纷纷表示在工作中,要向李爱国学习,努力钻研技能,研究对提高生产效率有用的发明。

一时间现场气氛热烈起来。

有几个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还拿出宝贵的笔记本,请李爱国在本子上签上了名字。

大会获得圆满成功。

大会结束后,李爱国离开会场,刚走到门口,就被邮政局的邮递员老王喊住了。

“爱国,我们邮政局有你一堆信。”

信不是论封的吗?

一堆是啥单位?

等李爱国跟着邮递员老王来到邮局,看着那满满两大包信件,整个人嘴巴都惊得合不拢了。

邮局的帆布大包,每一包里至少能装四五百封信件。

“这些信件来自全国各地,其中还有一些小姑娘的信。”老王嘿嘿笑。

李爱国:“.”

将两大包信件装在自行车上,李爱国有些郁闷的挠挠头。

这么多信件要放在哪里呢?

难倒要学某个作家,为了装读者的来信,买几套房子吗?

只是那些房子要想升值,还遥遥无期,现在并不值得购买。

李爱国的这个困难,在陈雪茹回到家之后,得到了解决。

下午时分。

李爱国正在家里睡懒觉,被一道清脆欢快的声响惊醒了。

“爱国哥,你快出来。”

“怎么了?”李爱国揉了揉眼睛,趿拉上棉鞋,穿好衣服出了屋子。

灿烂阳光下,陈雪茹秀丽的小脸上笑意盈盈,即使隔了数米,李爱国也能感受到她的兴奋。

“爱国哥,分房子了,我分到房子了!”

陈雪茹拿出一把钥匙晃了晃。

分房子?

李爱国神情有些茫然。

等听完陈雪茹的解释之后,顿时哭笑不得起来。

原来今天陈雪茹上班后,正要去扫盲班上课,便被大前门街道办的王主任喊到了办公室里。

王主任当面恭贺了陈雪茹登上日报,然后取出一把钥匙交个了她。

“陈雪茹同志,听说你没有分房子,正好你家住在四合院里,以前咱们街道办那个范金有被抓起来后,他的房子就空了下来,这套房子分给你了。”

范金有的屋子李爱国扭头看向隔壁。

当初范金有为了拾掇屋子,可是花了不少钱,这次可算是捡到大便宜了。

“爱国哥,我已经想好了,咱们把屋子打通,这样的话,就能有四个房间了。”

陈雪茹拿出钥匙捅开屋子。

对于屋内的摆设她很满意,旋即开始像女主人一样布置屋子。

李家现在有三间屋子,两个人住还算是宽敞,但是要是生七八个孩子,明显就住不下了。

此时。

易中海刚好下班,拖着疲惫的步伐走过来。

最近两天易中海可是忙坏了。

每天白天在工厂里忙碌,晚上还要为贾张氏、秦淮茹、贾东旭书写学习心得。

区里的学习班可比一般学习班严格多了。

每天都要参加学习,并且还要写一份发自内心的学习心得。

每天晚上写三份心得,易中海得熬到半夜。

要不是看在贾东旭孝顺,秦淮茹乖巧的份儿上,易中海真想撒手不管。

“都怪李爱国,都是一个大院里的住户,他用得着下如此毒手吗?”

正腹诽着,易中海听到动静,停下来脚步,看向范金有的屋子。

“范金有回来了?太好了,他还欠我五十多块钱呢!”

易中海揉了揉眼睛,确定没有看错之后,慌忙跑过去,就要冲进屋子里。

刚到门口。

就听到一道威严的声音:“易中海,站住!”

“李爱国!”

易中海看到李卫东和陈雪茹在屋内,整个人都懵逼了。

他诧异的说道:“你们在范金有家干什么?”

“范金有家?易中海,现在这里是我家了。”

李卫东拿出钥匙在易中海的面前晃了晃。

易中海有些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儿,不过还是硬着脖子说道:“欠账还钱,天经地义!既然这里是你家,你就该把拾掇屋子的钱拿出来。”

李爱国却有些好笑:“想什么呢,这屋子是大前门街道办分给我们的,跟你有啥关系?范金有借了你的钱,你去找他要啊。”

“.”

闻言。

易中海脸色憋得涨红,却说不出一句话来,他面前一黑,差点晕倒了过去。

范金有现在还在笆篱子里面蹲着,他哪敢去要

回到家。

易中海躺在床上哀叹连连。

“老婆子啊,你可能不知道,李爱国实在是太欺负人了,用了咱家的钱拾掇房子,现在竟然不念我一点好处。”

“老头子,你跟爱国斗不过了,放手吧!”一大妈劝解道:“你看,现在聋老太太被抓了起来,贾家都被送去了学习班,你可千万别栽了跟头啊。”

“你放心吧。想搞倒我老易,没那么简单!”

易中海眼神中闪烁出一丝恶毒。

李爱国现在完全没有把易中海放在心上。

得到屋子的当天,他骑着自行车来到街道办,请建筑队出面改造屋子。

建筑队轻车熟路,两间屋子的山墙被打通,然后装了一扇门,另外屋内有部分设计,还要改动一下。

大院里的住户听到动静,得知范金有的屋子被李爱国拿到了,都直叹李爱国好命。

“范金有拾掇屋子花了一百多块钱,现在全便宜李爱国了。”

“关键是那些钱还是范金有从易中海那里借来的。”

“这等于是易中海花钱给李爱国拾掇了屋子。”

李家的屋子拾掇好之后,李爱国也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每天开火车,闲暇的时候,继续肝书,准备下一个项目。

日子过得很快乐。

唯一不满的就是陈雪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汤药。

据说对男人好,每天逼着李爱国喝一大碗。

李爱国还真怕这丫头来一句“大郎,喝药了!”

这天,李爱国刚行车回来,看到南易牵了一头羊从外面走了进来。

“南易,搞养殖业呢?”

“是爱国兄弟啊。”

南易拉住绳子,不让羊吃花池上的花草。

他讪笑着解释:“我媳妇儿不是马上快生了吗,现在市面上也搞不到啥营养品,我便从山里一只下羊奶的母羊,想着将来给她补补身体。”

前几天李爱国曾听张大奎提过一嘴。

南易把祖传的玉佩拿到废品店卖了一大笔钱。

感情是用来买羊了。

许大茂为媳妇儿补身体从乡下搞来老母鸡,南易买山羊。

在这个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人们还是想尽办法为传宗接代创造有利条件。

“那你以后得跑到郊外割草了。”

“没事儿,现在食堂里有麻花和胖子帮忙,我这个厨子时间比较宽松。”

聊着天,两人回到了中院里。

分别的时候,南易突然有些为难的说道:“爱国兄弟,我听说你家有山楂,能不能借给我一点。”

“自从拉娣怀孕后,一直害喜。想吃点酸的。我可以拿粮票换。”

“不就几斤山楂嘛,不值啥钱,又不是在火车上.”

李爱国回到家,让陈雪茹取了两斤山楂,交给了南易。

“爱国兄弟,真是太谢谢你了,等山羊下了奶,我给你送来。”南易抱着山楂喜滋滋的走了。

看着南易的背影,李爱国好像想起了什么。

“雪茹,这个月老魏村长还没有来送土特产吧?”

自从去年过年开始,老魏村长每个月总是借着进京办事儿的机会,给李爱国家捎来一些土特产。

时令的青菜,新鲜的麦子,各种野菜,其中还有陈雪茹最喜欢吃的山楂。

这季节山上已经没有新鲜山楂了,不过村民的手早早将山楂晒干,泡水喝的味道极好。

“好像还没来”

陈雪茹话音未来,外面便传来了老魏村长粗狂的声音。

“爱国,俺老魏又来叨扰了。”

魏村长领着结巴从外面走了进来。

他们手里还拎着一个麻布袋子。

“昨天公社里挖水渠,挖到了一只老鳖,你瞧瞧。”

打开袋子。

里面那头老鳖足有菜盘子那么大个,甲壳光滑坚硬,呈现出深沉的墨绿色,散发出独特的自然气息。

这年月老鳖还没有人工养殖,这么大个老鳖,至少得长几十年。

陈雪茹看到老鳖喜得嘴巴合不拢。

她听说这玩意滋阴补阳。

“魏叔,您太客气了。”

“看你这话说的,每次俺们说是送你礼物,哪次没有占你的便宜?”老魏村长瞪大眼。

他也觉得不好意思。

本来跟李爱国送礼物,其实为了感谢李爱国。

谁知道李爱国每次都回礼,并且价值远超过那些土特产。

所以老魏村长怕李爱国吃亏,便想着再送一次礼物,然后将上次的补回去。

谁承想,李爱国担心自己占了人家便宜,又会回送了超额的礼物。

如此一来,送礼的规矩就立下来了。

想起这事儿,李爱国也哭笑不得。

他也没有料到老魏村长如此实在,非要把以前的亏的部分补回来才行。

不过这样也好。

魏庄的土特产挺合李爱国胃口的。

他现在也不缺那点钱。

将老鳖放在水缸里,等有空找南易料理了。

李爱国想起刚才的事儿,看着老魏村长问道:“魏叔,你们村子里还有什么量比较大,能够存储的土特产,比如干枣子,干山楂,干花生之类的玩意?”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