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不孝子(1 / 2)

对于谋反,武则天并不陌生。

作为皇后执政的这些年,她处理过最多的事情就是平叛。

大唐的疆域太大了,突厥,吐蕃,吐谷浑,回鹘,高句丽,一年到头,哪儿不发生几起小火苗。

从显庆五年开始参政算起,她已经执政二十四年,对于奏章上的叛乱二字已经习以为常。起初几年还惶惶不安,到如今看到这二字,脑中浮现的便只有,是谁?在哪儿?派谁去平叛?

就在去年,她还刚处理了声势浩大的徐敬业叛乱。

说道这个叛乱,武则天就恨得牙痒痒。

她废帝之时,就已经做好了有人反对的打算,但她万万没想到,第一个捅自己一刀的,竟然是一向亲厚的英国公府。

因为英国公李勣当年在自己立后一事上有出力,所以武则天一直将英国公府视为自己人,泰山封禅时将其作为封禅大使,生病时亲自前去慰问,坠马伤脚时亲自赐马,甚至连他寡居在家的姐姐,都封为东平郡君。

她万万没想到,李勣一过世,他家那个小子只是因为仕途不顺,就蹦跶起来了,还要“勤王”,搅得东南三州不宁。

他死就死了,可惜了许多百姓被卷入战火,更折损了那个写了一手漂亮文章的小子。

有才遗于野,是宰相之过啊。

摇了摇头,将去年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放下,看到手中这封信所说的谋反……嗯,李家那些废物们终于要行动起来了。

他们的密谋,原本就在她预计中,不算什么新鲜。

臣不密失其身,君不密失其国,这般大刺啦啦的串联,真当她是眼瞎的不成。

武则天沉吟片刻,然后问旁边的上官婉儿,“之前令各地准备建登闻鼓的事情,准备的怎么样了。”

“已经在东都和两京设置了登闻鼓和肺石,周围不许士兵防守。有冤不能自伸者,立肺石之上,或敲登闻鼓皆可。立石者左监门卫奏闻,挝鼓者右监门卫奏闻。有司不得无视,不受者加罪一等。”

“嗯。”武则天点点头,片刻后却又摇头。上官婉儿见状忙问,“可有不妥?”

“挺好的。就是太少了。”武则天看着远方,微微一笑,“大唐疆域有多少?百姓有多少?其中有冤不得申的有多少?其中能来洛阳和两京告状的,又有多少?”

“这……”上官婉儿见状,试探的问,“那在各州也设立?”

“嗯。除此之外,再加上告密这一条。”武则天张口吩咐道,“若有告密者,当地官员不能问是什么秘密,他们只要按照五品官员的待遇,将这些人送入京城即可。”

“告状者的身份有限制吗?”

“不限。即便是农夫樵人也许一视同仁。”

“是。”上官婉儿提笔拟招,旋即又面露为难之色。“如此厚待庶民,恐怕士人有所不满啊。”

“无妨,再为这些人开一条通道即可。”武则天想了想吩咐道,“你再拟一道圣旨,允许内外九品以上官及百姓有才者自举。这样有精力的人自去研究自己的升迁,就无心管这些庶民告不告状,告不告密了。”

“是。”上官婉儿应声,一边写诏书,一边嘀咕,“这样一来,中书省那些人又要抱怨干不完活了。”

“无妨,我打算在门下省和中书省设谏议大夫和监察御史,一个汇总,一个处理这些信息。到时候需要不少人,那几个老大人不是一直想要提拔青年俊彦嘛,这就给他们机会。”

“那他们可要高兴了。”想到那个场面,上官婉儿笑了笑,又继续草拟诏书。

她一挥而就,将几分诏书写好,呈给武则天审阅时,看到放在一边的信,忍不住提醒,“那庐陵王所提的谋反一事?”

“乐城郡公刚过世,东突厥那边又闹了起来。安北都护府不太平,广州獠也蠢蠢欲动。”武则天按了按头,“哪里不需要人注意?相比这些国家大事,李家那几个跳梁小丑算什么?且放在一边,等他们真起事了再说吧。”

上官婉儿想起近些天来的奏报,叹了口气,不再多话。

“不过既然庐陵王来信,也不好没有表示。你等会儿去挑些小孩子用的东西,还有京中时兴的玩意儿,让人送去。”武则天的表情复杂,“毕竟,庐州偏远,生活不易。”

“是。”上官婉儿点头称喏。

就在此时,外面有人禀报,“白马寺住持求见。”

武则天听到这个,露出了一个笑容,“宣。”

上官婉儿见状,忙收拾了自己草拟的诏书,低眉顺目的退下。

长安的风云,李裹儿一无所知。

除却路途遥远的原因,更现实的问题是,

她病了。

婴儿的身体太孱弱了,弱到根本承担不起过度的脑力活动。所以在她目睹了父母打算把那封信送到长安之后,整个人松懈下来后,很快就人事不知了。

具体反应就是,当夜她发起了高烧。

李显夫妇还没从女儿早慧近乎妖的震撼中回过神来,就听到太医担忧的禀报,说孩子怕是活不成了。

孩子太小,汤药能用的有限,又是最可怕的风寒,十有八九要夭折。

就算是运气好熬过来,也可能变成傻子。

“怎么可能!我儿天命所佑,怎么可能活不了!”一向好脾气的李显,难得发了脾气,一脚踢翻了御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