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脑的重塑性(1 / 2)

认知突破 作家HPJ1wg 15801 字 2023-06-06

我们的大脑在一生中都是可以改变的,大脑终身具有可塑性,而且对环境有着积极的适应能力。即便是老年人的大脑,也无时无刻不在环境的冲击下发生着改变。只要你想改变自己,日常生活中你做了些什么,学习了什么会实质性地改变你的大脑——你的所学所做对大脑进行了重新塑造。

神经可塑性研究领域的翘楚迈克尔·梅策尼希他说:“不论你童年的成长环境如何,不管你孩童时期有过怎样的经历,目前的人生状态又是如何,每一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力量,提升自我,做出改变,遇见更好的自己。你完全有能力进行自我疗愈,实现自我重建。到了明天,当你重新审视镜中的自己,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更加强大,更有能力,更具活力,更为沉静,而改变和成长还在继续。”

如果想要重塑你的大脑,我们就要了解大脑的工作方式。你的大脑由大约86亿个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之间平均有7,个至1,个联结,这意味着你脑中的神经元联结个数就跟银河系中的星星那么多。你在出生时就拥有了你一生中能够拥有的几乎所有神经元。神经元又名神经原或神经细胞,是大脑运作的基本单元。其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在这些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信息就形成了我们的思想和意识。那么这么多神经元是怎么进行信息传递的,其实它们的信息传递主要依靠一个结构--突触。现在我们知道有两类突触:电突触与化学突触。

大脑中的神经元(占大脑1%靠着大脑中大量的胶质细胞(占大脑9%来协助处理信息,而过程中靠着突触的连接来完成信息的传递,突触的产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突触的连接能形成网状组织,某部分的脑功能即能产生或被强化。

我们出生时,每个神经细胞有大约25个这样的接触点,即突触。在你生命的头15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神经突触数量就已经达到最大了。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神经元因为无事可做“郁郁而终”,约有一半的胚胎神经元因为未能和其他神经元建立有效的连接而凋亡。我们两三岁时,每个神经细胞的突触达到约15万个。新的接触点一直在形成。由于大多数的神经细胞间的连接是在我们出生后发展出来的,所以我们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其中部分接触点得到强化并变为永久性的,而其他的则消失不见了。到了成年,突触的总数量反而会下降。这个过程称为“突触修剪”(或称“剪枝”。常用的神经元会越来越强,而那些很少使用的神经元会最终死亡。

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三种形式的神经可塑性。

第一种形式的神经可塑性,是神经再生。加州大学在老鼠身上实验发现了神经可塑性,也就是神经元可以再生。217年1月份发表的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一份研究,让我们对神经再生又有了新的认识。研究者发现,大脑中新生的神经元细胞能通过神经可塑性过程,将自己像织毛线一般“织”进原有的神经回路,从而形成新的或改进过的新回路。这通常发生在学习和掌握一个你可能天生并不擅长的、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新领域和新技能。

大脑神经元的可塑性,就是神经元之间不断重新连接的结果,激发神经元之间的更多的刺激,构建很多新的连接。神经元是大脑里面基础的单元,每个神经元都有独特的功能,或者由几个神经元素组合到一起,帮人类执行一些人体的活动、语言、情绪、思维、行为等等。神经元的功能部分依赖于化学作用,部分依赖于时断时续的脉冲放电激活。神经元相互之间通过发送神经递质的化学信号并且通过突触的间隙进行连接交流。这就是一个神经元使另一个神经元得以激发的方法。大脑中存在着6多种神经递质,有些会让你兴奋起来,有些会让你心情平静。

你的大脑终生都能改变,长出新细胞,建立新回路,提升脑功能。大脑因为你的所思所行,时时刻刻都在改变它的结构、功能、神经回路和化学反应。你塑造了你的大脑,而你大脑的可塑性反过来又定义了你。旧大脑代表的是旧的你,而新大脑就是新的你。

第二种形式叫突触可塑性。突触是神经元细胞之间的连接。1949年,被誉为神经心理学与神经网络之父的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提出了赫赫有名的赫布定律:唐纳德·赫通过观察黑猩猩后,发现了一些有关神经元的有趣现象,当黑猩猩看到一个头,或者模型手时,轻则会后退,重则会尖叫逃开;如果在固定时间播放铃声、提供食物,黑猩猩就会记住它们之间的联系。基于这些现象,著名的“赫布法则”问世了:如果两个神经元细胞总是同时被激活,它们之间就会出现某种关联,同时激活的概率越高,这种关联程度也会越高。而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发生在连接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部位。

突触可塑性指神经细胞间的连接,即突触。每个神经细胞都不是孤独的,每一个都会与其他的神经细胞相接,而这个相接之处就是突触。突触的作用是进行信号传递。突触分为借助递质传递信号的化学突触及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的电突触两种,化学突触和电突触又可分为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兴奋性突触及产生抑制效应的抑制性突触。突触可塑性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例如:突触中释放的神经递质数量的变化,细胞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效率。突触可塑性被认为是构成记忆和学习的重要神经化学基础。

突触也就是信号从一个神经细胞传递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地方。你思考、学习和记忆的一切,都是以一系列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连绵不断的神经细胞网络中传递的。突触越多,你的神经细胞能够参与的神经细胞网络就越多。每当你学习新的东西时,就会形成新的突触;但如果你不去重复你学到的东西,已形成的突触就又会退化消失。突触在不断生成和消失,但那些被使用的突触会变成永久性的。而那些用得多的突触会通过神秘的效应得到增强每个神经细胞与其他神经细胞之间有1万~15万个接触点——突触。突触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每当你看见一个熟悉的脸孔、听到一个声音,或是学习到一个新词,你的大脑里就会有上百万个细胞通过上亿的突触同时相互沟通。你有没有想过,当你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大脑是怎么记住的?是长出了新的神经细胞吗?并不是,当新的记忆形成的时候,变化的其实是突触。

科学家通过研究小鼠发现,睡了一觉的小鼠大脑中的树突数量相比没睡觉的小鼠减少了18%,也就是说,睡觉的过程减少了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不过,这种修剪过程并不是随意的,而是选择性的。睡觉时,大脑会修剪掉那些较小的神经元突触,而保留那些明显已经长出来的神经元树突,让大脑资源和能量可以得到集中使用。

睡眠不仅可以帮助巩固记忆,还可以帮助删除前一天储存在大脑中的不重要的信息和情绪。我们大脑的神经元表面长有细小的树突,就像树枝的分叉一样。当你接触到新信息,学习到新的知识技能时,神经元表面的这些“树杈”就会开始往外生长,学得越多,树突生长得越粗壮,最终把不同的神经元连接在一起。我们的睡眠过程可以帮助修剪这些“树杈”,把不重要的细节记忆剔除。

第三种形式叫髓鞘化,就是在已有神经元细胞的外面长出一层白色的膜,从而使得神经元之间的沟通更快更准。髓鞘,则是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一层膜,如果脑神经是电线中间的铜线,髓鞘就是包裹着电线的绝缘皮层。其作用是起绝缘作用,防止神经电冲动从神经元轴突传递至另一神经元轴突。这样神经电流就不会漏电,也不会对其他感觉信息干扰,使神经细胞分工明确,传递的速度更快、在传递的过程中不至于丢失或者传递错了路线,导致人不专注。这种包裹的过程在医学上就叫神经髓鞘化。神经髓鞘化可以让电流定向传输,不会漏电,让我们专注一件事。比如,眼睛看到一件东西,信息发回大脑,大脑发出指令:去拿!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就会伸手,而不会跺脚。所以,髓鞘化会保护脑部指令准确达到指定位置,而不会跑偏,同时也能提高信息传输的速度,确保大脑指令被执行的过程更快捷,更准确。

髓鞘化品质良好外在表现为:专注力好,思维效率高;髓鞘化不良,则容易产生神经电流信息流失,即所谓漏电现象,就如电线外层的绝缘体,如果绝缘体老化或损坏,就会漏电,电流不能准确快速地传送到目的地。其外在行为表现就是专注力容易受干扰,不能较长时间地把注意力保持集中在某一活动上,容易分心,多动,坐不住,做事半途而废。

大脑的原则“用进废退。”

大脑其实就像是一块有弹性的肌肉,不论什么年龄阶段,只有你下定决心去锻炼,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即使弹性会随着年龄增大而下降,但只要你愿意,永远都不晚!如果你停止体育锻炼,你的肌肉就会变得松弛,你的肉肉马上会反弹,所以它的原则遵循“用进废退”。“用进废退”也是大脑的基本法则,即使天生脑力过人,通常也需要成百上千次刻苦的练习,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新的、牢固的神经联结。

“用进废退”的进化论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的观点,所谓“用进废退”进化论,是指生物体的器官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而不经常使用就会逐渐退化。就像大脑,越是勤思考勤运用,便越灵活;而越是懒惰不动脑,大脑便会像生锈的链条,难以正常运转。所谓大脑“用进”,是指大脑越使用越进步,就越好使用。人的大脑“用进”,必须经常进行一定强度的脑力活动,使神经元相互之间建立更多、更紧密的联系,使人的记忆力保持在灵敏的状态,人才会越来越聪明。

生活中我们任何技艺想要达到完美的境地,都需要千万次的练习。只有反复的练习,才能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从而达到极致。其实当你使用体现某项技能的突触连接时,你是在强化它们,而当你让这项技能处于休眠状态时,你是在弱化那些联系。如果不动脑筋,神经元得不到必要的条件刺激,久而久之,各神经元之间联系中断,造成日益迟钝,记忆力减退。

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用进废退”的案例印度狼孩,1976年,在印度的一个森林里捕获了一个狼孩,发现他是8年前失踪的小男孩拉穆。拉穆家住森林旁边,两岁时被母狼叼走,不知怎么阴错阳差,母狼不仅没有把他吃掉,反而把他“收养”,作为自己的“儿子”,把他抚养成“狼”,而不是人。小拉穆在狼群当中,受狼的“熏陶”,用四肢爬行,手掌和膝盖上都磨有厚厚的茧子,赤身裸体,伤痕累累。捕获时,拉穆已经1岁了,给他穿上衣服,觉得不自在而把它撕碎扯烂;给他一只熟鸡,警觉害怕不敢靠近,若是活鸡,就立即扑上去,用嘴撕咬吞噬,和所有的狼一样,拉穆夜里还要嚎叫,不知怎么两眼还冒出绿光来。拉穆大脑虽然也有14亿个脑神经细胞,然而脱离了人的社会,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尽管拉穆重返人类社会,还受到心理学家悉心调教,但由于拉穆长期不进行思维,大脑已经严重退废,直到拉穆16岁去世,恰好是狼的正常寿命,智力也仅仅达到正常小孩4岁的智力。如果想要重塑大脑想要在生活中有一技之长就要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反复练习,以这种方式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必厌烦,也不必痛苦。把一项技能练到极致,那么也就会达到人生的巅峰。

大脑关注哪里,神经元就在哪里放电

生活中你关注什么,你的现实就是什么。毫无疑问,专注是你最宝贵的资产。你生活中的一切——你的人生经历——都源于你的专注。专注在哪儿,神经元就在哪儿放电,神经联结就在哪儿生长。专注的流动引导着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大脑相应的区域被激活,又叫神经元放电。当神经元反复放电时,新的神经元联结也就随之建立,而且是以一种科学的方式建立,这就是神经可塑性。

专注是一种力量,它能让我们专心地从事某一种工作,或者醉心于某一种爱好,甚至投身于某一种忘我的状态。而人生最好的状态是忘我的状态,当我们特别投入的在做一些事的时候,就会暂时忘掉生活的烦恼。把所有专注力只专注于一件重要的事情——高度专注——就能成为最有效能的人。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发明大王爱迪生举行结婚典礼,因为专注的忘我精神婚礼正在进行时,跑到工厂搞实验去了。一个工人发现了他,告诉他已是午夜12点了。这时爱迪生才想起来:“糟糕,我还要陪客人吃晚饭呢!”而大文豪家鲁迅有一次看书太专注,家人给他送饭后,他看着书居然把桌子上的墨水盒往嘴里放,后来人家笑话他,他说道,我正是需要多吃些墨水哦!西汉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所以每一个成功人士和天才都是醉心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从而达到人生的巅峰。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沮丧经历,你知道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其实可以比现在更成功,但无论你如何努力,你好像就是没法实现这个目标。不是你不够努力,是你不够专注。有专注习惯的人能妥善安排好自己所关注的事情,对每一件事都能保持积极的态度、高效率地完成;只要你把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你已经在做的一些事情,你就有能力彻底改变你的人生,可以完成更多的事,赚更多的钱,享受更多的成功。而没有专注习惯的人,注意力易分散,抓不到工作的重点,不懂得区分轻重缓急,做事急于求成,“三分钟热度”,不能专注于一个目标;遇到一点点挫折就轻言放弃,以致让自己距离成功越来越远。有一位哲人这样说道:“成功的人专注于目标,失败的人专注于阻碍。”当你把专注力聚焦于目标上的时候,你的大脑会自动思考该如何做事才能更加接近目标;但当你把专注力聚焦于阻碍和挫折之上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被不应该出现的恐惧情绪占满,害怕失败这件事将让你无法找到再次出发的勇气。

其实,有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你的错,想获得专注力,也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你不能专注的原因,有可能根本不是因为你天生懒惰,或者天资愚钝,而是因为这项任务无法激发你的专注力。

2世纪8年代发展起来的脑科学领域就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很多研究人员在进行脑扫描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在人的大脑中,前额叶皮层和边缘系统的“想法”不一样,它们经常围绕着身体的支配权展开斗争。前额叶作为我们大脑最晚出现的新皮层,担任着人脑中“管理中枢”的职位,负责我们的专注行为、组织能力、执行能力、推理判断、控制行动和做出决策。而边缘系统是在人类进行初期形成的,控制吃饭和做爱等本能的欲望。前额叶的行为是以后长期的利益做出决策,不去理会当下带来的痛苦,而边缘系统只会享受当下,不喜欢动脑,而且动脑本身就特别消耗能量。所以善习和恶习无时无刻不在竞争大脑里的地盘,此消彼长。善习就是长期目标,恶习就是我们沉醉于游戏、刷抖音、刷微博、看影视剧、发朋友圈给我们当下带来的快感。这就解释了,当你为“本应该去工作,却想去喝酒”。而烦恼的时候,前额叶皮层主张去“工作”,边缘系统则会一味地撒娇说“去喝酒吧,没事,工作明天再干呗”。于是理性常常被冲动征服,其实就源于此处。

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难以专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越来越难以专注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诱惑太多。

以往我们在读书、看报的时候,身边没有那么多的高科技产品,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电视。而现在智能信息时代,手机几乎成了我们的所有,你的手机可能是让你最兴奋也最新奇的注意目标。明明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却总是提不起劲,什么都不想干,只想瘫着不动,追剧、看小说、玩游戏、刷手机。当回过神来又开始懊恼:哎呀,我怎么又荒废了这么多时间,我都干什么去了,要是好好把事情做完该多好……就这样我们每天重复这样的事。而在提高专注力极限的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诱惑。对于诱惑我们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我们为什么要养成好的习惯。当你学习一样新东西、新技能、新语言或者抵挡让人又爱又恨的甜品的诱惑,起初似乎都很难。但当你不断重复同一项任务,你就会在脑中形成或“连接”更强的神经通路,久而久之,新任务就会习惯成自然。当习惯成为自动化反应存储到基底核,它就变得犹如呼吸、心跳那么自然了,就不会过多的付出脑力劳动了。大脑奔着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这是大脑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因为大脑的消耗占据了人体消耗的2%能量。我们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为了更少的消耗能量,大脑能不思考就不思考。所以一旦让大脑养成习惯,你就会产生兴趣,就像你最拿手的手艺,最熟练的技能。

诱惑的危害有时是特别大的,就如鱼儿抵挡不住香美可口的鱼饵引诱而上了钩赔了命。一些高官挡不住金钱美女的引诱,毁掉了多年的努力,以致狼堂入狱!古往今来,有多少王侯将相的前程因经不住美色诱惑,断送自己的前程,李隆基本来是一位相当有作为的皇帝,却因一个杨玉环,终日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奸臣作乱,好端端一个开元盛世顷刻间土崩瓦解。吴三桂为了一个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留下千古罪名。

第二,没有目标,每天都是在熬日子

在专注力缺失的背后,固然有很多种原因,但目标及目标意义的缺乏绝对是重中之重。若你还没有想明白自己做一件事的根本目的和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那样做起事来就会敷衍了事,根本不会上心,在这种情况下,你又怎么能够投入自己全部的专注力呢?

所以,你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目标,这一步非常关键。那些能够专注于某个领域并有所建树的人,无一不是拥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了目标一心一意地努力奋斗。而你也应当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你心中有不止一个目标,你还需要对这些目标的重要性进行衡量,从中找出对你来说最为重要的目标,并用它来激发自己的专注力。

每个人没有不渴望成功的,但通往成功的道路是由一个又一个目标连缀而成的。没有明确的目标,你就会失去方向,你的专注力也会无从着落,自然也就不会取得成功。其次不要急功近利,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追逐目标的道路上,最忌急功近利。然而很多人却有一种非常浮躁的心态,急于看到结果,却忽略了好的结果是要靠一点一点地奋斗才能实现的,假使因为短期内看不到回报就急于放弃,那只会让目标距离你越来越远。

第三,信息的消费越来越多越来越快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