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来自 心灵深处的精神力量——潜意识(2 / 2)

认知突破 作家HPJ1wg 20081 字 2023-06-06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当你一次次奋斗,然后还是混迹在社会底层,再看看曾经的发小,同学或者同事,远远的把你甩在后面。这时候的你,开始抱怨,“生不逢时、投胎错了”,而这样的“负能量”,只是会让你停止奋斗的脚步,变得颓废,一切都听之任之。有一句话很打动我:“生活得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攀比。”过度虚荣,会让我们饱尝嫉妒的苦涩滋味,精神越发紧张,最后不堪重负。嫉妒心理是一种破坏性心理,对生活、事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嫉妒别人可能不会让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关注他人的一举一动上。那个被他所嫉妒的对象就像一个长在他心头的刺,这个刺成了他生活的中心,嫉妒心重的人常自寻烦恼,嫉妒心是幸运和幸福的敌人。正如培根所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

嫉妒心理一旦出现以后,很快就会导致嫉妒行为的产生。例如中伤别人、怨恨别人。而更强烈的嫉妒心理还有报复性,它把嫉妒对象作为发泄的目标,使其蒙受巨大的精神或肉体的损伤。人处于嫉妒中时,能将恶毒与灾难投射到眼神所注目的地方去。嫉妒心是赶走友谊的罪魁祸首,也是将自己带入痛苦深渊的魔鬼。

嫉妒情绪对美好事物的威胁如同潜藏在人们潜意识中的不定时炸弹。有嫉妒心的人,自己没有能力做事,便尽量低估他人的能力,希望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或者用怀疑别人、诬蔑别人的办法,来诋毁别人所拥有的能力或取得的成就。于是,因嫉妒而产生的种种痛苦便表现出来:或消极沉沦,委靡不振;或咬牙切齿,恼羞成怒;或铤而走险,害人毁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人偶遇佛祖,于是就祈求佛祖满足他的一些愿望。佛祖说:我可以满足你任何的一个愿望,但前提是,你的邻居都会得到双份。但是,这个人有很强的嫉妒心,他想:如果我得到一群牛羊我邻居就会得到两群牛羊了;如果我要一箱金子,那邻居就会得到两箱金子了;更要命就是如果我要一个美女,那么邻居就会得到两个美女……他想来想去,感到自己怎么做都不合适,因为邻居都会比他得到的多。他实在不甘心让邻居占便宜。最后他一狠心:“佛祖呀,你砍去我一条腿吧,这样,我才会安心。”

相信上帝听了他的话都会震惊吧,一个嫉妒的人,只因为不想别人比自己过得好,竟然想出如此损人不利己的办法。

来自潜意识深处的智慧—灵感

每个人都承认有灵感,请问你的灵感在什么时候能被激发出来,或者说,你的灵感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人的灵感全部来源于人的潜意识。“潜意识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它能激发人的灵感,它能从人脑的记忆库中提取各种有用的信息。

潜意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一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类的言语行动。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潜意识可以升华为人类文明的原始动力。文学家来了灵感,思如泉涌,妙笔生花;科学家来了灵感,茅塞顿开,成果斐然。以及军事指挥家的“出奇制胜“,思想战略家的“豁然贯通“,艺术家的“灵光乍现“等等。灵感来自于信息的诱导、经验的积累、联想的升华、事业心的催化,没有那付出的99%的汗水,也就没有这收获的1%的灵感。灵感的出现常常带给人们渴求已久的智慧之光,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这样一种意境。

著名的心理学家朱光潜说:“灵感是在潜意识中酝酿而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大科学家钱学森也曾多次明确指出:“灵感实际上是潜思维,它无非是潜思维在意识中的表现。“灵感是显意识活动与潜意识活动相结合的产物,灵感是在过去自觉思维活动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它的产生又与潜意识的活动相联系。

灵感虽然是在一瞬间迸发出来的,但从灵感产生的过程来看,它是以长期的艰苦探索和思考酝酿为基础的前提下才能偶然得之。知识是创造的基础,也是灵感产生的基石。灵感的瞬间突现,其实是来自平时日益厚重的知识素材的积累。知识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量变的过程,而灵感跃现则是一个突变的过程、质变的过程。有些时候,表面上人们并没有思考,但潜意识思维仍然在悄悄地工作,这种以潜意识思维孕育灵感的时间段可以是数天、数月,也可能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灵感一瞬间迸发,终究是长期积累和思考的结果,即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俗话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看似“不费工夫“的“灵感“,正是“踏破铁鞋“的长期努力换来的。

灵感从何处而来,是人们经过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累积经验而突然出现的富有创造力的思路;灵感,是人们在思考和探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精神亢奋,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所谓“勤能补拙”。笨一点,拙一点并不可怕,怕就怕懒字,不想动脑、不想思考,工作满足于应付性的完成,如此,工作是上不了台阶和档次的,灵感也不会降落到懒惰人身上的。

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创作《天鹅湖》时,曾三天三夜没睡,对一大堆资料苦苦思索着,但一无所获。后来他无奈入眠,半夜突然惊醒,赶紧起床挥笔创作,一首传世名曲就这样产生了。他的名言:“灵感是一位不愿意会见懒汉的人,而是一位愿意会见唤醒懒汉的人。

学会给大脑补充能量,灵感往往来自放松与环境。适当放松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很多人对于“劳逸结合”这个词都不陌生,所谓劳逸结合,指的是在工作或学习之余,学会适当休息,使学习和休息有机结合在一起。俗话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灵感不只是源于专注,突破需要切换状态。学会放松身心,给灵感成长的机会。潜意识,什么时候都有。在人身心放松的时候,没有意识的挤压,潜意识活动频繁,灵感通常在这个时候出现。

灵感在人的大脑中有相当大的活动区域,灵感区是大脑两个半球之间的狭长地带,长时间地考虑某个问题,会造成大脑中血液缺氧,让思维变得迟钝。如果我们停止思考,让大脑休息一下,或者将思考的问题换成另外的一个问题,大脑血液中的含氧量就会增加,思维也会随之变得清醒敏捷,因而容易产生灵感,这就是激发灵感的最佳途径。

事实上,整齐有序有利于提高产量,却不利于激发创造力。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实例表明,灵感的产生往往在经过长期的,紧张的思索之后的松弛状态。有人在散步时会产生好点子,有人是在洗澡时,还有人是在做园艺、跑步甚至静坐时获得灵感。有人习惯于通过画画捕捉灵感,有人是在看电影、随意阅读甚至做饭时获得灵感。重要的是,找到辨识出自己容易获得突破性灵感的环境,并让自己经常置身于其中。

梅森·柯里(masoncurrey研究了近2位世界上最多产的发明家和创意天才,他发现他们唯一的共同爱好就是散步。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步行能激发大脑的活力。血流量的增加能引发一系列奇妙的脑部变化,包括分泌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其他生长因子。它们能促进新神经元的产生和新突触的形成,还能强化现有的突触。

爱因斯坦把在海滩上的散步看得十分重要,他认为这样才可以倾听内心的声音。改变环境,能激发突破性灵感。柴可夫斯基每天要花两个小时散步,而且一分钟都不能少。他认为,如果每天散步的时间不够两个小时,自己就会生病。贝多芬每天午饭后都要散会儿步,并且随身带着一支铅笔和一张纸以便随时记下灵感。海森堡也曾经在书中写道,在研究量子力学那些晦涩的问题时,他每天晚上都会和玻尔展开漫长的讨论,结果往往是“陷入让人绝望的死胡同“。每次讨论完,海森堡都会去街区的公园转一转,问问自己:“大自然真的如同实验结果那样不合情理吗”?海森堡就是在从街心公园走回家的路上,想出了2世纪物理学界最重要的定理之一:不确定性原理。安静地散步是让思维漫游的最佳时机。有一点要明确:你不会只是散了一次步,就能奇迹般获得突破性灵感。散步只是创造了条件,要想产生突破性灵感,还需要做许多事情。

想着问题入睡,是突破性灵感产生的加速器。产生突破性灵感时,视觉皮质将会产生阿尔法波,也就是说,大脑将暂停接收视觉信息。昏暗的灯光会减少视觉干扰,有助于大脑产生突破性灵感。很多创造能手都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半醒状态。杰夫·霍金斯(jeffhakins说:“我经常在半夜时分得到灵感。“他开启了智能手机革命,开发了掌上电脑palm和智能电话treo,现在正在研发grok,一种模拟人类大脑工作流程的人工智能系统。他说:“我在睡觉前会思考一下问题,然后在半夜醒来时静静地躺在床上,在黑暗中继续思索,这样一来答案常常会自己降临。”

1792年,法国在抵抗奥地利侵略后,斯特拉斯堡市长用仅有的一瓶葡萄酒招待他,说:“希望从最后几滴酒中获得启发,谱写一首从人民心灵中喷涌出来,给人民心灵带来振奋的歌曲”。德·利尔回到卧室,在半醒半醉中,怀着对祖国人民的崇敬感情,激发出潜能,《马赛曲》就这样诞生了。

另一位作曲家黄霑老师被《上海滩》剧组催稿,好几天找不到主题曲灵感。有一天,他如厕后按下冲水键,看到水流泄厕,听到哗啦啦水声时突然有了灵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的名歌。

每个人都有灵犀,都会创造灵感,只是处于环境的不同,萌发出来的灵感自然不同,灵感是灵性的发作,灵性是一种敏锐的东西,大有一触即发的可能性,灵感往往处在一瞬间,是一闪而过的念想,是见异思迁的反哺,是触景生情的连惯,是举一反三的扩张。我们要学会聆听潜意识,找到自己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从而让你的灵感源源不断。

潜意识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发挥的力量

真正让你生病的人是你自己,而有能力让你好起来的人也只有你自己。意识可以控制人的生死,如果一个人掌控了自己的意识,那么他就主宰了自己的命运。对于疾病,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往好处想,心理暗示自己战胜恐惧,好多疾病往往是被吓死的。其次要调解好情绪。一个人自己只要不放弃,再困难也会有希望!

弗洛伊德认为许多神经症(癔症、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等)的发病原因,主要根源于压抑在潜意识内的某些本能欲望、意念、情感、矛盾情绪与精神创伤等因素的作祟。精神疗法议题在当今世界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人们正逐渐意识到潜意识的治愈力量。众所周知,各种各样的潜意识治疗方法可以治愈很多问题(心理咨询、催眠、想象疗法、冥想等等。所有这些治疗方法都有一个普遍的治疗原则,即运用潜意识。所有的疾病都源于心。治愈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信念。治愈的力量只有一种,那就是你的潜意识。如果我们心生疾病,则疾病生。只有当内心中疾病的心灭了之后,人才会痊愈。所以我们常常会说:“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自然最健康,心是最强的药,人体都有自行修复的机制。”

“走过就会留下痕迹”。很多事情看似已经过去了很久,可当我们回忆到那件事情、那个时间点时,当时的情形依旧会历历在目,相同的情绪依然会不断产生。人早年的记忆不会消失,即使过去很久,带着情绪的记忆几乎都无法抹去;有些人说以前的情绪早已忘却,实际上忘记只是在意识层面,而在潜意识层面是很难磨灭的。只要出现类似的环境,人就会重新经历那时的情绪感受,即所谓的“触景生情”。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这个道理。

故事案例,英国曾经有一位著名的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有一次牙疼,身边的人多次劝她去看牙医,但她都拒绝了。但是后来她实在是疼得受不了了,只好去看牙医。牙医诊所为她准备了全套的救护药品和器械,甚至包括氧气和急救措施。但她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非常紧张,以至无法安坐在椅子上。后来医生用尽了所有办法才让她稍稍放松下来,坐在了牙科专用的椅子上。然后医生开始按照正常的程序给她打麻药,刚刚打完麻药却发现她死了。这件事情一下子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深受大家喜爱的一位明星,就这样毫无征兆地死在了牙科的椅子上。经过检查认定:医生除了给她打麻药之外什么也没干,药品和器具都没有任何问题,整个过程完全符合治疗程序,但她就是这样说不清道不明地死去了。后来人们调查这位明星的死因,发现了背后的原因。在她六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因患有糖尿病,在一次拔完牙后,血流不止,最后死在牙科的椅子上。她当时就在母亲身边,目睹了母亲去世的全过程,这一幕场景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子里,所以她一直不敢拔牙。

当她不得不去牙科医院的时候,这一幕场景又在她的脑海中浮现,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当她坐上治疗椅,关于母亲的死亡记忆再一次被唤醒,她的思想又回到了母亲去世时候的场景。她的内心认定自己也会和母亲一样,死在牙科椅子上。这个心念笼罩着她,以至于强大到杀死了她。

佛说:“万法由心生,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理暗示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人的自信,消极的暗示会让人产生自我怀疑,从而让人对于取得理想的结果没有信心。而积极的暗示则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自信,并会促使他们朝积极的方向去努力。

潜意识好比双刃剑,运用好了,可以帮助我们;运用不好,就反而会伤害自身。

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心理暗示的恐怖实验。有一个犯人在被执刑时,试验者对死囚犯宣布要将他处以极刑,方法是割开他的手腕,让鲜血滴尽而死。执行者们蒙住了他的眼睛,双手反绑到背后,用一块并不锋利的冰块在他的手腕处划了一下,实际并未割破,然后用一盆水滴到桶里的声音来模仿血滴下来的声音。水滴落在容器里,滴答滴答的声音,加上犯人手腕处冰凉并且不断有液体滑落的感觉,再加上他的确今天是要被执刑,这三点加在一起。犯人真的以为,自己的手腕被割破,结果最终,惊吓过度而死。事后对他身体的检查发现,身体的所有反映居然与大量失血的症状一样!也就是说,他的意识相信自己正在流血,进而使身体产生了失血过多的反映。

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让犯人杀死了自己。心理学家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集中营做过分析调查,发现自然死亡中无牵无挂的人占绝大多数,而对亲人牵肠挂肚的人大都活了下来,因为他们天天告诉自己:我要活下去!正是这种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心理暗示,让他们活了下来。

一个人如果轻松掌控了自己的潜意识,那么他就能轻而易举地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纠结、郁闷、失眠等都将与他绝缘,“诚于中,形于外”说的就是此。

有一位当医生的父亲,两个孩子都要参加高考,考前紧张的复习使两个孩子精神紧张引发失眠。父亲为了帮助孩子解除失眠,每天晚上睡觉前,给两个孩子每人一片“安眠药”。还真有效,安眠药发挥了作用,两个孩子很快入眠。高考结束了,孩子的考试成绩都不错,他们感谢父亲的帮助。父亲笑着拿出“安眠药”,对两个孩子说,这是维生素c片并不是安眠药……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潜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看你怎么去利用它,只要你能够正确的运用它,它就会为你的人生带来自信和成功、幸福和快乐赶走负面想法这个心魔。卡耐基在他的《人性的弱点》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在努力寻找快乐,但只有一个办法能让我们得到快乐,那就是控制你的思想,因为快乐的获得在于你的内心的喜悦,而不是源于外界的情况。”

现在很多研究发现,很多疾病甚至是绝症,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人的潜意识制造出来的。癌症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被称为“不治之症”,人们谈癌色变。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委员、han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省医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汤鹏教授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其实癌症是可防可治的,并非“不治之症”。死亡的癌症患者,有三分之一是吓死的,三分之一是用药过度病人无法耐受而死的,最后三分之一才是治疗无效而死的。

根据中医五藏学说“心主神明”,指的其实就是人内在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宰着人的物质身体的健康。无论一个人的身体差到什么程度,只要他能够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定、平和下来,只要他能够真正做到身心安顿、心情稳定,他的身体就容易提升自愈能力。

所以对于疾病,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你的潜意识多往好处想。让你的潜意识产生免疫,所谓潜意识免疫是指人在患疾病时如能建立起战胜疾病的“心理防线”,便能有效地调动机体内部的免疫力,有助于疾病早日康复,其具有“既然生病就要抗病”的潜意识抗争能力。美国医学专家迈弗里德曼研究发现,敢于与疾病抗争的人,之所以能够延长寿命以致获得健康,与人类本身内在的精神潜力密切相关。

掌握显意识与潜意识,你也就开启成功的钥匙密码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总是被自己内心的矛盾所困扰,我们向往好的生活,但我们又不想付出努力,总是认为自己可以获得更多,总是苛求生活。其实美好的生活与你的付出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之所以内心矛盾,是因为把自己的位置摆错了,我们经常制定一个不切实际的计划,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他人眼中完美的人,而现实却是内心的潜意识和显意识并不统一,他们总要跟自己较劲儿,所以整天郁闷不乐。比如你显意识想减肥,但你潜意识却对美食、巧克力爱不释手。其实显意识是规划者,是制定计划的参谋者,而潜意识则掌握力量,是计划的执行者,只有当显意识和潜意识合作无间时,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一心一意”,那么你就离成功很近了。如果显意识和潜意识发生冲突时,一个人就不会有意志力,就会表现为“三心二意”,那么你就会陷入无限循环的计划中。

现实中我们有两种行为,一种是听从当前的意愿发号施令,一种是根据潜意识中的规律有条不紊、从容不迫地进行。前者是显意识它具有分辨、鉴别、选择甚至还有推理的能力。显意识有引导潜意识活动的能力,显意识充当了潜意识的监护人这个角色,会为潜意识引导的行为承担后果。在我们的行为活动中,我们会知道为什么要做某件事,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活动,这就是显意识的内容。而潜意识不会分辨事情的真实性,只要大脑中产生因为“某种事实”所带来的真实的感觉,潜意识就会认定那是真的。而我们在做很多事的时候,并不清楚我们脑中发生的意识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在脑中起作用的就是潜意识,在我们的意识中,“讲道理”的部分是显意识的,是理性的,是按照理性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的,而潜意识的部分则是非理性的。因此,真正能影响潜意识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对事物的感觉。

成长是一段路!从显意识“知道”到潜意识“做到”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至少要走出你的舒适区。单纯的知道这些逻辑不足以推动改变与成长的进程,潜意识往往是及时行乐,在接受了一些错误信息后会直接反应到我们的大脑,从而影响我们的行动。从主、客观心理来看潜意识是非人格化的,是没有选择的,是什么都接受的。它就像已经写好的程序,直接会在我们的身体中运行。而显意识可以充当门卫的作用,在潜意识接受之前把这些错误的或者负面的信息挡在门外,使我们的行为受到保护。举个形象的例子,我们的潜意识就好比孕育种子的土壤,而显意识就是种子。负面的、消极的、坏的思想就只能长出消极的、毁灭性的种子。潜意识并不能分辨真假和善恶,如果你告诉它某件事是真的,潜意识就会认为它是真的,但实际上未必如此。

人是有惰性的,每个人如果条件允许都会选择无忧无虑的生活,当外部环境改变或者内心受到伤害时,我们往往才会发奋图强去改变自己。我们奋斗的一生,本质上就是反惰性的一生。当战胜了与生俱来的惰性,我们的努力就有了价值,人生才有了意义。

那么人生中我们怎么战胜惰性呢?这就需要显意识与潜意识协调合作。

第一,要改变自己的观念。要想活出尊严,展现不凡,只有改变观念,敢于和命运抗争!我们表面上缺的是金钱,本质上缺的是观念。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有这样一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来源于一个意念。这个意念就是心理上积极的自我暗示。”也就是说要想成功,你的显意识必须有一个改变自己的观念,然后潜移默化或慢慢的熏陶你的潜意识。所以无论你想拥有什么东西,你都要先将这一事物的真实画面刻画在你的脑海中,并逐渐加深这幅画面的清晰度,直到把它变成一种不可改变的思维形态。很多的成功学书籍都是遵循这个法则,比如《秘密》《吸引力法则》《气场》《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都是从观念认知自己并相信自己,从而改变潜意识的能量场。《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这本书也被称为《硅谷禁书》,强调开发内在精神力量的观念,《硅谷禁书》的作者查尔斯·哈尼尔认为个人的精神力量具有巨大的潜能,只要人能够掌控这些潜在的能力,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硅谷禁书》曾经被列为禁书,是硅谷大亨私密流传的成功学手抄本,遭禁之后,该书就成为一些特权人物的个人专读著作。当时,如果你想得到一份手抄本,甚至需要花费15美元,而15美元相当于那时一个人两年的薪水。相传,正是这本神奇的书,让拿破仑·希尔获益匪浅,令比尔·盖茨下定决心辍学创业。拿破仑·希尔是世界著名的成功学畅销书作家之一。通过本书,他写出了自己的成功学著作,所以他曾因此专门为本书写了感谢信。因为这本书使他得以致富,每年获取财富15,2美元,而当时美国人均收入不过75美元。而这本《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也成为了美国硅谷的一个人尽皆知的秘密。那就是:每个创业者都会细心研读哈奈尔的这本书,通过这些并不“神奇”的方法,获得神奇的结果。从硅谷起家的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几乎每个人都读过这本书,从而掘到了自己的财富。

第二,养成好的习惯,潜意识主要是人在社会实践中长期形成的习惯成自然的反映形式。我们常说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经反复的实践形成思维定势,对相应的刺激便可不假思索地直接反应。当显意识制定一个好的计划与学习方案,潜意识开始是不配合的,只有坚持不断重复的做,然后形成习惯,形成潜意识所固有的模式,那么你再去做就会轻而易举。

第三,了解你的需求,需求是快乐的源泉,你的一切潜意识行为都是建立在需求之上的。就像伏尔泰曾正确地说明的那样:“只有真正的需求才会产生真正的快乐。”因此,想要得到他人所没有的快乐的前提就是需要有相应的需求。每一个人,无论他身居何处,无论他一文不名还是家财万贯,无论他是绅士还是土匪,也无论他年轻或年老,都有成为核心人物的强烈欲望需求。请仔细想一想你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你的邻居、你自己、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你的朋友,有谁没有希望自己很有分量的强烈需求?全都有,这种需求是人类最强烈、最迫切的一种目标。一个人本质上如何,和他自身所拥有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自身个性是伴随人一生的,他所感受到的所有东西都受到他的个性的影响。比如现在网络上经常报道的“北大韦神”他的追求就是数学,平时一瓶水几个馒头就是他的生活。所以强烈的需求让你做起事来事半功倍。

第四,坚定的信念,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存在两个矛盾的观念,就是“决定做”与“打算做”的事情。“决定做”代表显意识先入为主的一种信念,“打算做”则代表的是一种意图,只有当潜意识的意图在前,并不断地加以强化,把“打算做”变成了一种信念。那么你会轻而易举去执行你做的信念。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支撑一个人追寻理想的动力往往是信念。信念是成功的助燃剂,正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就是我最大的资本!我唯一的信念就是相信自己!”

以上几个观点告诉我们,想要改变自己,就要学会让积极的意识控制自己,成为生活的支柱。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成功的人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