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无组织无纪律(2 / 2)

盛唐挽歌 携剑远行 247 字 3个月前

想到这里,方重勇也猜到高仙芝到底想干啥了。

从疏勒镇出发,穿过方重勇前世那条著名的“瓦罕走廊”,进入阿富汗北部,也就是吐火罗地界。在此地勘察地理,压服吐火罗国内的亲吐蕃势力,扶持亲唐势力。

然后在本地招募勇士当仆从军,提供部分后勤,最后全力拿下小勃律!

当然了,高仙芝也可以选择在吐火罗国内大清洗一番,然后再返回疏勒以观后效,只是最后具体如何做,那就不得而知了。

平心而论,此举不能说是在瞎胡闹,还是很符合大唐对西域治理的战略。

吐火罗虽然很穷,但是有兵可用。

压服这里,算是在葱岭以西找到了一个落脚点,可以进行下一步攻略。在西域各国之中,吐火罗的雇佣兵还是相当能打的。

可问题是,这次是高仙芝找了个“护卫朝贡”的借口打擦边球,对方明摆着想借军功,当安西的“山地之王”,不把方重勇当回事。

如果这次方重勇不能显示权威,而西域又是如此广袤,那将来他这个西域经略大使,谁还会放在心上呢?

王难得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然而以他的身份又无力阻止,所以只好风风火火回来禀告。

“走,现在就启程,必须得麻烦你跟本节帅,再走一趟龟兹了!”

方重勇长叹一声,心中腻歪得不行。

他带着王难得走出帅帐,就看到何昌期正在跟车光倩玩“剪刀石头布”,玩得挺起劲的样子。方重勇忽然想起那句“如果你毫无心机就能跟一个人相谈甚欢。相处很融洽,那么对方的情商一定远胜于你”。

果然,何老虎被车光倩耍得团团转都不知道啊。

“带上银枪孝节军中最精锐的破阵营,我们现在就去龟兹!”

方重勇面色平静对着何昌期下令道。

“大军不是去西州修整么?您不是说还要打造一些爬山的装备么?”

何昌期一脸愕然看着方重勇询问道。

西州是高昌国故地,生产力相对发达,物产丰饶不说,田里还普遍种植大名鼎鼎的“高昌棉”。安西远征军到了西州以后,要准备一批棉衣,才敢翻山越岭不惧严寒。

怎么能一口气莽到疏勒去呢?

“那是后面的事情,不要聒噪,我路上跟伱说。”

方重勇忍不住呵斥了一句,直接朝着营门外走去,他要跟夫蒙灵察打个招呼再走。下一步,安西远征军主力便要前往西州,而他则是要去龟兹找高仙芝算算账。

……

自运河边的开封县开埠以来,商业日兴,人口日渐增多。漕工、船夫数以千计,运河两岸商铺云集。

如今国家承平日久,汴州农田不足以养活家中多余人口,故而青壮多聚集开封渡口讨生活。时间一长,各种“行会”便逐渐兴起。

做生意的有“商行”;渡口边卸货的有“漕行”;甚至还有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打行”。

方有德目睹之怪现状,便是两个不同的“打行”,纠结人手争夺地盘,收“保安费”,当地人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汴州之地,虽然商业发达,农业也还可以,但是……除此以外,可以做的生计不多,这里毕竟还不是长安啊!所以本地民风奸猾,好勇斗狠者少,唯利是图者众。

别看这些打行的人打得凶,那都是为了钱。打行里的人,都是根据“契约”进来的,今天在这里混,明天可能就跑河对岸去了。

男人无所谓忠诚,之所以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没给够。

这个道理在汴州可谓是深入人心了。

因为朝廷治理的失位,运河管理人手欠缺,都水监总共也就一百多号人,管理全国成百上千的河流,所有的治理都是停留在纸面上,说说而已。

方有德以前不知道,如今亲眼所见汴州渡口之混乱,才明白太宗所谓的“少官减政”,基本上就等于是放任自流。

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阿郎,你不是大将军吗?把这些人都抓起来当兵吧!”

运河岸边,方来鹊忽然指着打完收工回家的那群打手说道。

“嗯,确实。”

方有德微微点头说道,一脸深思的模样。

第二天,他就来到汴州府衙,趾高气扬的要汴州刺史薛江童,给自己修一个宣武军节度使的衙门。

方有德现在可是进了凌烟阁的人啊!地方官员谁敢怠慢他啊!

“刺史世家”出身的薛江童不敢怠慢,对衙门周围的屋舍下了“强拆令”,命这里的百姓三日之后必须离开,否则就派人强拆了。当然了,他在州府开封城内又划了一块地给那些人重新建房子。

至于建房款,对不起,那是没有的,因为这次强拆不是为了官员的生计,而是“官府”的事情。

唐律规定官员拆别家的房子,建自家宅子要赔钱赔地,可没说官府修衙门征地,要给征地款啊!在城内重新划拨一块地给那些人重建屋舍就已经是皇恩浩荡了,不服就去长安告御状吧!

不仅如此,薛江童为了给足方有德面子,还在黄河岸边专门修了一个渡口,给方有德“编练水军”,作为宣武军,也就是运河巡检执法队的训练基地。

并且拨出运河税收的专款,给方有德招募士卒,定员三千,按每个人五十贯的募兵标准,充足拨款,逐月拨付,一年内付清。

衙门还没建立起来,方有德就在汴州府衙门前挂出了招募勇壮的牌子。

由于待遇优厚,前来应征者不计其数。然而当方有德把宣武军的军法与规章制度挂出来以后,应征者立刻就走了一大半。

“第一条,入宣武军者刺面,一日为军,终身不得脱。”

“第二条,得胜而死将者,队正以上皆斩;败而领军还者,队正以下皆斩;将失其军,杀无赦!”

“第三条,节度使与兵将同吃同住同俸禄,军功不分级,且只以军功论赏。”

“……”

看着这一条条让人头皮炸裂的军法,那些想进宣武军摸鱼的年轻人瞬间打了退堂鼓。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汴州又不是什么边镇,也没有什么仗要打,有必要把军法制定得如此严苛么?

然而很快,在众人惊诧的眼光中,一个又一个身材魁梧,孔武有力的汉子,咬了咬牙陆续走进汴州府衙,参加宣武军节度使方有德主持的“面试”。

如今田亩越来越养不活多出来的人,宣武军的军法虽然变态,但他们的俸禄……真给得太多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话到什么朝代都管用。

宣武军建立,对外公开募兵的消息传开,来自汴州,甚至相邻州县的青壮都慕名而来。

方有德选拔了三千壮硕者,后又裁汰了其中两千人,打散了以百人为一队,驻扎沿运河各渡口,归各州府衙听用,不属于宣武军编制。剩下的一千人,为宣武军士卒,他又从里面选拔了三百最骁勇者,建立一营精兵。

名曰:控鹤。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