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三光政策(2 / 2)

在这个年代,农村用的饭碗大部分是陶碗,陶土做的,便宜,但是不耐摔。

还有瓦碗,也叫半瓷碗,给陶宛相对结实一点,但也贵一些。

云暖手上的这种碗,他们见都没见过,就是城里人用的那种瓷碗,也没有这么好看,这么光滑。.

“暖丫头,你想用这个瓷碗干啥?”大队长首先发问。

“嘿嘿,刚才我开了个玩笑,这个碗并不是苏东阳拿回来的,而是我上次送老三,老四和小杰三兄妹去京都上大学,帮了一个老匠人,他送给我的,还把做这种碗的方法也教给了我。”

云暖不屑的瞥了一眼苏东阳,哼,你不肯背锅,以为我就没办法撒谎了。

苏东阳已经知道,老三,老四和苏小杰去上了京都大学,他回家第二天就知道了,上一次他护送的那个同名同姓的少年天才苏想东,其实就是他的儿子。

他一直不敢把这件事说出来,生怕两位老人骂他,骂他连自己的儿子都认不出。

现在听云暖提起三兄妹,他就有一点心虚。

“云暖,你是说,你想把这个技术,送给我们村里?”钱书记激动地问。

“对呀!我们总不能长期就只烧砖瓦吧,砖瓦赚的钱太少了,还是烧这个赚钱多。

而且呀,如果我们做得好,还可以送出国外去卖,到时候还能赚外汇。”

“国外,你是说这个碗能卖出国去,外国人愿意用我们烧的碗?”老叔公激动的声音打颤。

“可以呀,外国人的碗也未必有我们烧的这个碗好,只要我们烧得好,那别人肯定就想要啦。”

“好,书记,大队长,听云暖的,我们就烧这个。

哈哈哈哈,没想到我老头子,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我的子孙后代能赚外国人的钱。

等我百年之后去到下面,我也能跟老祖宗们说了。

那些对我们实行三光政策的鬼子,现在我们也去对他们实行三光政策。

赚光他们的钱,用光他们的钱,花光他们的钱。”

老叔公的话激起了族老们的回忆,于是,一场探讨要不要做瓷碗转变为对鬼子罪行的控述。

最后的最后,事情就这样结束,大家在离开时还不忘叮嘱云暖,一定要把这瓷碗做出来,去赚外国人的钱。

于是,云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想偷懒不能再偷了。

对于瓷碗的制作,由她负全责,带领村里的几个聪明小伙成立瓷碗研制小组。

村干部最后决定另外成立一个瓷碗厂,不与砖窖同厂。

厂里的工人就是村里的妇人和不能去煤矿上班的人。

煤矿招聘的工人是在20岁以上,40岁以下,身强力壮的男人。

那村里十六七岁,十八九岁的少年也有很多,40岁以上的男人,也有很多。

而这些人,除了在砖窑厂干的,剩余的,就到瓷碗厂。

农忙时,无论是砖窑厂还是瓷碗厂,全部要停工,通通要去下地干活。

经过这样一分工,村干部才发现,黑山村人口有点少。

有些出嫁女想迁回村里来的,村干部,也不再反对,只要肯回来,他们都欢迎。

以前是因为村里的土地少,生产的粮食不够大家吃。所以,人有口越少就越好。

现在大家不只是靠土地吃饭了,自然就不怕土地多少的问题,而是嫌弃人太少的问题。

苏春喜和苏春燕姐妹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把户口迁了回来,两家人全部回到了黑山村。

这是新年过后的事情,现在,苏东阳察觉到自己越来越受鬼媳妇影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