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下)(1 / 2)

大唐梅花录 刘时嘉 3549 字 11个月前

李承乾从出生起,就享受到了做为皇亲能享受到的一切福祉。尚在襁褓中时,就被李渊封为恒山王,四年后徙封为中山王,之后更是由当时的大儒陆德明与孔颖达亲自教导圣贤之道,在李世民即位之后直接就被封为了太子。

起初李世民虽然宠爱李泰,但是他是把未来江山社稷寄希望于李承乾身上的。在长孙皇后去世之前,李承乾也确实把握住了几次证明自己配得上储君这个身份。李世民平时总会有意无意的问起一些当下时局的问题,李承乾的回答也确实让李世民觉得此子未来可期。在他远出的时候,留下太子监国,太子监国期间也没捅出什么篓子,与大臣的配合下将朝局梳理的井井有条,李世民自然很满意。

做平常人的儿子不难,可当你拥有一个古往今来最强大的帝王做为父亲的时候,这个儿子是很难做的,更难做的你还是太子这个身份。

身为如此帝王的储君,压力也是寻常人难以想象到的。在长孙皇后去世之前,李承乾总是在母亲的帮助下去扮演一名合格的太子,扮演成为一名大儒教导下优秀的学生,在少年时期,李承乾最想做的他自己,却始终做不到。

长孙皇后的去世,对李承乾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平时李承乾有问题总会向他的母后请教,他母后也愿意去教他、安慰他,寄希望于他将来成为一名仁爱的帝王,保护好他的弟弟们。当长孙皇后去世以后,李承乾失去了心里最大的依靠,人逢巨变的时候性格很难不产生大的变化,何况当时他也是一名仅十多岁的少年,在没有合适的人给他宽慰的时候,他心里也变得渐渐消极了起来,变得不再像当初那样愿意扮演为让李世民满意的太子。

起初李世民看到李承乾变得消极起来,也是表达出了理解,毕竟母亲去世,孩子是可以悲伤的,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一个人出现了,这个人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李承乾的巨变,更没令他想到的是,这个人直接改写了他的几个儿子的命运。

这个人就是李渊的第七子,李世民同父异母的弟弟,汉王李元昌。

李元昌只是比李承乾大了一个辈分,实际上二人是一年的生人。年纪相仿的人自然是容易交成朋友,当时的李元昌看李承乾如此消沉,便没事就带他喝喝酒、打打猎,二人关系也是越走越近。

李世民发现自己的太子越发荒唐,心中自然是产生了不满的情绪,更令李世民不满意的事情就是他这个儿子居然开始对他的老师们越来越不尊重,这是令他无法接受的事情。

然而他想废太子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跟他立太子的原因是一样的,立嫡立长是最合礼法的事情,在礼法面前,李承乾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他什么都不用做,都会有一帮铁杆的太子党。当李元昌也和李承乾说了这个理的时候,李承乾更是越发的放肆,今日给自己举行葬礼,明日模拟带兵打仗,后日更是拉男童做伴。然而李承乾却忘了一件事,他的父亲李世民当初也不是嫡长子。

在李承乾表现一天比一天不让李世民满意的时候,李承乾同父同母的弟弟,也就是魏王李泰却一步步的活跃在李世民的视线中。

比起日渐荒废的太子,李泰每天表现的是越发勤奋,在天子的日渐欣赏之中,在朝局中的表现也是如鱼得水,在群臣中也渐渐积累出了口碑。李世民为了奖励李泰,更是允许李泰在府中开设文学馆,让他自行招揽天下名士,这释放出了一个政治信号,就是李泰很可能走他父亲当年做为秦王时期的那条路,通过建设文学馆来招才,一步一步积累声望最终走向帝王之位。因此那时的魏王府自然是门庭若市,许多政治投机者自然是想投入魏王麾下。

李承乾起初对他这个弟弟并没有太在意,觉得无论如何自己未来的皇位都是稳固的,李泰只是跳梁小丑罢了,但是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直接给他推向了不利的位置。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